小心“见光死”
掌握最有利的光线
同样一句话,
你正襟危坐在光亮中说,
与在黑暗中说,
前者感觉更诚恳、更真实。
你一定看过电影里审问嫌犯的画面吧!
审讯室黑黢黢的,只有一盏大灯,正面照着坐在屋子一头的嫌犯。警探或检察官躲在大灯后面问话。嫌犯向前看,只见一盏特亮的聚光灯,眼睛都花了,当然看不到后面问话的人。
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审问嫌犯?
因为嫌犯在大灯的照射下无所遁形,他脸上的表情一清二楚,他却看不到那问话人的表情。
◎
皇帝的怪帽子
你在古画或电影里一定看过皇帝戴的“冕旒(liú)”吧!那种帽子,上面有着长长的平顶,前后各垂一片由小玉珠串起来的帘子,摇来摆去很累赘,为什么皇帝还戴呢?
因为皇帝要看清臣子的表情,却不希望臣子窥到“龙颜”,于是发明这种有垂帘的帽子。
他看得清臣子,臣子看不清他,使他先有了强势。
◎
敌明我暗的优势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知道,说话的力量会受到光线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当“敌暗我明”的时候,敌人就处在优势位置。所以当你要找人谈判或训话的时候,除了选择前面所说的“最尊位”,还得挑比较不正对着光的位子。也就是说,你可以要对方坐在比你亮的地方。譬如白天你背窗而坐,因为窗外亮,你的脸背着光,比较暗,他跟你相对,则正对着光。这种情况正像审讯嫌犯,你看得清他,他看不清你,你在心理上先占了优势。
懂了这个道理,如果你发现办公室或家里的“最尊位”远比别的位子来得亮,尤其是有像审讯嫌犯那样正面的灯光时,你要好好想想,最起码把光线调整到与其他位子差不多,或是在你背后摆一盏灯,既有助于你坐在椅子上阅读,又因为光线由你背后射来,使你有前面所说的“审讯者”的优势。
◎
你是阳光女孩(男孩)吗?
相对的,如果你不希望表现强势,甚至存心表现弱势,或是在跟长辈、老板说话的时候,你可以特别坐在比较亮的地方。
于是你的老板可以看见你的一言一笑,又因为你在亮光中,给人的感觉会比较没有遮掩。同样一句话,你正襟危坐在光亮中说,与在黑暗中说,前者感觉更诚恳、更真实。
还有,如果你是不怕“见光死”的年轻漂亮女生,也可以特别找那较亮的座位,让人看见你的亮丽。相反,如果你“见光死”,则可以选择较暗的位置。
◎
小心“见光死”
但不是所有亮的位子都好哟!什么叫“见光死”?说“见光死”的多半是中年女人,她们所说的光,主要是指大白天的阳光。
为什么?
因为大白天的阳光不但亮,而且从上面照下来,她们脸上的眼袋、皱纹特别明显。相对的,闪光灯虽然亮,但因为由正面射来,显不出凹凸,许多中老年女士反而特别喜欢。
所以,即使你在灯光下也要小心,别以为那位子亮,能把你照得亮丽。要知道,如果那光线从头顶上下来,就像中午的阳光,可以使你“见光死”。就算你是少女,没有坑坑洼洼、皱皱麻麻,也可能因为光线垂直照下来,在头发下面、眉毛下面、颧骨下面和鼻子下面,有了太明显的阴影,结果白处特白、黑处特黑,不但看起来硬,而且有点鬼气,给人阴沉的感觉。
◎
注意头顶的灯光
知道了这一点,下次你去餐厅挑位子,先看看上面有没有那垂直射下的灯光,而且避免坐在正下方。就算没选择,非坐不可,你也可以稍稍向旁边或前后调整。
我可不是吓唬你——许多小姐以为自己在宴会中看起来很美,现场有人摄影,照片出来也挺漂亮,但是如果当场拿个镜子给她照照,她却可能吓得尖叫起来!
因为摄影时有闪光灯,没问题!但是没闪光灯时,她头顶却可能有盏石英聚光灯,把她照成了“黑白无常”。
正因为如此,有情调的餐厅多半不用顶灯,而用烛光。即使上面有灯,也调得很弱,或用许多烛火式的小灯造成散射。
谈到散射,这又有一番学问,请看下一节。
在不同的灯光下,你看起来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
尤其麻烦的是,前面没镜子,你以为自己很美,却没想到顶上那盏灯,把你“雕塑”成了吸血鬼。
看了这个比较图就会了解,为什么讲究的餐厅里喜欢用壁灯的折射光、桌上的烛光,或水晶吊灯的散光,而不是用头顶直射的石英灯。即使有石英灯,也把光度调得很弱,而且以暖光取代冷光。
为什么她愈来愈美?
创造最柔和的氛围
那光线是散射的,
除了上面的天光,还有下面的反射;
那色温是和暖的,有一种乳白的柔和。
在这样的光晕里,你的肤色是不是特别健康?
你是不是看起来特别美?
你有没有发现在浴室里不但唱歌比较好听,照镜子也特别漂亮?
唱歌好听,是因为浴室里比较空,容易有回音,使你原本嫌“干”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润”。
看起来漂亮,则是因为浴室里通常都用浅色的瓷砖或石材,就算只有头上几盏灯,那灯光也会在瓷砖间不断折射,造成散射的效果。
也就是说,光线不只从上面来,而且由四面八方来。当顶光会造成“见光死”的时候,散射的光线则能使你的脸上没有特别亮或特别暗的地方,感觉柔和得多。
◎
摄影棚的灯光特别讲究
正因为如此,电视记者播报新闻的时候,除了有上面的许多大灯,还往往从桌子再“往上”打一点柔和的光。那些记者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漂亮,会一次次调整灯光。
所以,许多记者刚出来播报的时候不怎么样,后来却愈来愈漂亮。
只是,她(或他)可能只在自己的播报台漂亮。当有一天,她应邀上别人的节目,就一下子又变丑了。一位台湾著名的新闻节目女主持人,有一年参选“立委”,为了避免对手说她利用媒体助选,特别向节目请假一段时间。但是有一天,代班的主持人访问她,她居然不坐在来宾的位子上,而要求仍然坐在她主持人的老位子。
为什么?
因为那是她习惯的位子,有特别为她配置的灯光,她在那里特别漂亮。
◎
怎样改善台上的灯光
了解了这一点,如果你要演讲或在台上作报告,希望自己看起来不错,你一定要注意台上的光线,如果台上不亮,只有头顶上一盏灯,你一定得避开。
你可以把讲台往后移,使那灯光斜斜射在脸上,而不是直直地照下来。否则台下看上去,你脸上黑一块白一块,不但“见光死”,而且显得阴沉、没有精神。
即使你是男人,是大老板,也不能不注意,因为光明与黑暗、晴朗与阴沉,绝对会对人产生潜在的影响。
如果那讲台是固定的,不能让你有前面一点灯光,或你只是临时应邀说几句话,而那里又只有一盏头顶来的灯光,你也别发愁,让我教你一个好办法——
你可以拿两张白纸,放在台子上。表面看,那是你的资料,其实上面可能没有字,你也不必看。但是那张白纸正好把头顶射下来的光线反射回去,好像新闻主播台上“由下往上”的柔和灯光。
于是,原先由于上面灯光照不到而显得“黑白对比”的脸,因为下面的反射光,把暗面照亮,而变得柔和了。
◎
怎样让你显得更年轻
你甚至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改善家里的光线。
如果你觉得自己愈来愈显得老,脸上的线条愈来愈硬,你可以不开顶上的大灯,而开跟你坐着的时候差不多高的台灯。当你做不到的时候,换个亮色的茶几或在地上铺块浅色的地毯,甚至只是在桌上放些浅色的摆饰,都能让你看起来年轻些。
你有你专属的位子吗?
除了注意自己办公室和家里的灯光,你如果常找人聊天,也可以像那些电视主持人一样,找出自己看起来最美的位置。那可以是你家里的某一处,也可以是你熟悉的咖啡店的某几个位子。
想想!在晴朗的午后,当阳光斜斜穿过行道树,射在人行道上,再反射进大玻璃窗。
那光线是散射的,除了上面的天光,还有下面的反射;那色温是和暖的,有一种乳白的柔和。
在这样的光晕里,你的肤色是不是特别健康?你是不是看起来特别美?你的话语是不是特别容易触动对方,进入他的内心深处?
请问:
你有这么一个“有利的位子”,让你尽情发挥吗?
附言
最后一根稻草的力量
我最近看了二〇〇五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瑞典电影《就像在天堂》(ASITISINHEAVEN)。
片中讲述一个著名的指挥家,因为心脏病,回到故乡休养,偶然听见村里小教堂圣诗班的演唱,再次勾起他对音乐的狂热,于是自愿指导那圣诗班。
但他指导的方法很特殊,起初完全不教团员唱歌,只带着大家做游戏,要每个人释放出内心积压的情绪。他甚至叫女团员脱下外衣,用双手摸着女生的脖子和胸口,教她怎么放松、怎样呼吸。
果然,当团员敞开心扉之后,即使各自发出没有意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也令人感动。
我特别提这个电影,是因为它跟我在前面书中说的道理一样——想要歌唱感人、说话动听,除了声音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心发出的力量;想要沟通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像销售商品,除了货色,还有包装。当大家的实力差不多时,最后使你获胜的,往往是那些从表面看不出来的东西。
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能够了解什么是气质、气度与气势,知道培养“不信自己不能出头”的那种来自内心的力量,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也希望读者在看完每一章之后,都能合上书想想。譬如你过去说“喂”的时候,是不是因为太硬或太急促,而给人压迫感?你会不会在言语中加入太多像是“这个”、“事实上”这类没有必要的词语,减弱了说话的力量?
你知不知道看场合调整音量,表现优雅的谈吐和教养?
你知不知道看情况来决定坐的位置,为自己制造最有利的说话环境?
还有,你过去会不会总爱抱着胸说话?你在开会时,看旁边的人作报告,会不会只转头,不转动身体,造成别人不好的观感?
没有错!别人可能说不出来,也不懂得心理学和行为语言,但也正因如此,那观感藏在潜意识里,影响深远。
为了使大家对这许多看起来是小节,却能产生“最后一根稻草”影响的东西能深入了解,在这本书里,我试着以最口语化的文字,并且举各种生活中的例子,一点一点分析;还怕不够,我又画了许多插图,希望大家能用那些画面比较,证实我说的道理。
当然,最好的实证方法是生活。我相信,大家如果能试试我的建议,调整原有的一些习惯,很可能就算别人不立刻发现,也会渐渐感觉你的不同。
这种改变最棒!因为它是偷偷地改,在说不出的地方下工夫,产生说不出的好感觉。
这本书与《把话说到心窝里①》、《把话说到心窝里②》属于同一系列,其中的差异是:最先两本属于“战术”,是立即可以使用的东西;这一本则是“战略”,是战斗前作通盘规划和沙盘推演。
好!现在兵强马壮,所有战备工作都完善了。不久,我将会推出下一本——演讲的实战。从怎样准备一场即席演讲、怎样克服说话的恐惧、怎样设计演讲的内容、怎样打出漂亮的手势,到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节奏。
在那本书里,我甚至会用“曲线图”分析,怎样把听众的情绪拉起来、放下去,幽默一阵再严肃一番,使从头到尾没有冷场,达到最佳的演讲效果。
话说回来,高明的说话技巧,何尝不是高明的写作技巧?好的文章,本来就是最佳的陈述,使最枯燥的东西也能表现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
所以,当大家看完我这一系列谈说话技巧的作品之后,也就摸透了我的写作技巧。
如果你不信,我就先透露个小“撇步”吧!
请回头翻翻这本书,看看每篇文章的开头,是不是有的是生动的故事,有的是幽默的谚语,有些是刚发生的新闻,有些是引起争议的话题?
我为什么用那些开头?
说实话,不论列子遇到的算命先生、电视里的“屁笑话”、监狱里审问嫌犯,还是拳王咬下对手的耳朵……都是为了在一开始就吸引你。
在演讲或教课时,这种技巧叫“引起动机”;在写作上,这叫“导入”。
导入什么?
导入正题!导入我要谈的许多理论。
为了把说话的各种理论写出来,而且使大家愿意看,我构想了二十多年。
希望大家能看得出我的苦心,把这本深入浅出的书,介绍给更多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