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共同体具有融合性。它使不同性别、年龄、精神信仰、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观点、生活方式和成长阶段的人们融合在一起,这里所说的融合不是一个相互同化最终归于平庸的过程,而更像是做一道可口的沙拉,在保留原材料特质的基础上升华出别具一格的风味,从而达到1+1>2的效果。真诚共同体并非通过消除个体差异来解决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它寻求多样性,接纳不同的观点,拥抱对立面,渴望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从而将人们整合为一个功能强大的有机体,可谓“包罗万象”。
“完整”这个词来源于动词“融合”。真正的真诚共同体往往是完整的。与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在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将人格完整定义为个人发展的最高级阶段相对应,与此相反,无论个人还是团体,其最低级、最具破坏性的特点是缺乏完整性。
心理学中通过“区隔”来指代与“融合”相反的动作。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处理复杂事务时的怪异行为,例如一个商人在周日早晨去教堂,相信自己是善良的,对人类同胞充满了爱,却在星期一上午对公司向邻近的河流中倾倒有毒废物的政策无动于衷。他将精神信仰放在一个隔间,又在另一个隔间做着自己的生意,即所谓的“礼拜天早晨的基督教徒”。这样做也许非常舒适,但并不具有完整性。
保持完整性永远伴随着苦痛。少了“心灵隔间”的存在,所有事务堆叠挤压在一起,不同的需求和利益相互碰撞,必然会让我们的内心陷入冲突,让自己痛苦不堪。然而,这是心灵融合的必经之路。真诚共同体的建立也是这样,由于彼此的需求不同,为了保持成员和共同体利益的一致性,团体必须保持充分的开放和坦诚。它并不试图避免冲突,而是尽力去调解。而调解的实质是痛苦而富有牺牲精神的放空的过程。真诚共同体总是推动其成员尽量保持空灵,为其他的观点,全新的、不同的理念腾出空间。真诚共同体不断敦促自己以及其中的每一位成员痛苦地,但同时又是欢欣地追求更深层次的完整性。
真诚共同体的建立,要求我们踩着不同的鼓点,行进在同一条道路上,因此,熟练地辨识出不一样的鼓点至关重要。也许这项技能的本质就是能够辨识出事物是否具有完整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