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千年不倒的城墙

古巴比伦在那个时代是如此的富庶和昌盛,以至于今天的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多个民族、城邦、部落之间争斗不断,烽烟四起,战事连年的古老年代,巴比伦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守卫和保护自己的财富和生命安全的呢?他们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当人们对这个问题产生质疑时,巴比伦最著名的奇观之一———巴比伦城墙就理所当然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据说巴比伦帝国的创始者苏美尔人的女王瑟米拉米斯是最早建造第一道城墙的人。但是,始终没有人知道这些原始城墙的高度和长度,因为现代的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巴比伦原始城墙的痕迹,根据泥石板上的记录,估计这些城墙有50~60英尺高,城墙外还有很宽的护城河。

在公元前600年,由纳波帕拉撒王组织修建的巴比伦晚期的城墙则更为出名。重建城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纳波帕拉撒王并未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这座改建的城墙,直到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王最终才将城墙修建完成。尼布甲尼撒王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开创者。

根据史料记载,巴比伦城墙大约有160英尺高,比现代15层办公楼还要高,其总长度约为9~11英里,大约15~18公里,其宽度可以同时并驾6辆马车,可以供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调头。城墙两端从幼发拉底河畔开始,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城楼可以遥相呼应。巴比伦的新城区在河对岸,一座大桥横跨在幼发拉底河之上,将新城区与主城紧紧相连。所以,这座城墙既是巴比伦人赖以抵抗敌人的绿色安全屏障,又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免遭水灾的河堤。除此之外,巴比伦城还有100扇铜制的坚固城门,希腊大诗人荷马曾经将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样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结构却在历经了几千年之后,变成了一座废墟,如今只能看到部分巴比伦的残垣断壁和护城河遗迹。在风蚀雨浸和战乱的摧毁之外,阿拉伯人挖走城墙的砖块用作它途是致使城墙消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巴比伦城墙下,埋葬着昔日征战者的每一个足迹,每一个试图征服巴比伦的民族,在当时都曾经是战场上的勇者。许多其他帝国的君王都曾率重兵攻击过巴比伦的坚固城墙,但是最终都被巴比伦坚固的城墙阻挡在外。当时企图侵略巴比伦的敌人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之外,历史学家曾统计,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作战也需要动用10000名骑兵、25000辆战车和1200个团的步兵。要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通常需要用两三年的时间来做预战物资、粮食以及设计进攻路线的安排。

在公元前540年左右,巴比伦最终成为了一座沦陷之城。即便被攻陷,巴比伦的城墙也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巴比伦沦陷的历史非常神秘,试图征服巴比伦的波斯王塞鲁士大帝曾率重兵攻打巴比伦城,想挑战这座难以攻陷的城市。巴比伦国王纳波尼杜斯的大臣试图劝说国王亲自出面迎战塞鲁士,不能坐以待毙。可是,纳波尼杜斯王在战败后慌忙逃窜,军队的士气一落千丈,所以塞鲁士没有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巴比伦城,将这座财富之城哄抢一空。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巴比伦城墙本身就是一道强有力的防护,它是坚不可摧的。如果在当时最危难的关头,纳波尼杜斯王能够坚守而不逃窜,那么巴比伦城或许就不会沦陷,历史将要重新改写。

这一定不是一种没有任何根据的主观猜测或臆想,也许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去体会到巴比伦城墙的坚不可摧。或许,从巴比伦守卫战中你会感受到巴比伦城墙是如何的宏伟壮大。

【财富点拨】

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巴比伦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巴比伦人拥有着坚固的城墙来守卫住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这也是巴比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创造出人类最早的艺术品以及发生奇迹的重要保障!任何一个人,一座城市都应该有一座坚固的城墙作为有利的保障,来抵御外敌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