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的人的手

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遇”。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人是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可能在于缺少一个赏识自己的人。在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有时候未免有些孤单。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贵人,不仅能替你加分,还能加大你的筹码。所以要为自己找到一个靠山,并依仗其优势,再加上自己的不断努力,相信一定会如鱼得水的。

小张大学毕业之后,好不容易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但是由于效益不好,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快小张丢掉了工作。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原来学工科的他毅然自学起管理专业,并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的MBA。但考试的结果让他心灰意冷,接下来他并没有放弃,但是连考两年都失败了。这个时候,他所报考专业的老师被小张这种坚持不懈的韧劲所感动,随即寄了几本参考书给小张,鼓励他好好读一下这些书,或许会有所突破。在随后的考试中,小张果然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

为自己找到一棵“乘凉的树”,这样可以让你避免走很多弯路。当然如果你本身天资过人,又勤奋有加,那么你可以说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这当然是最好的了。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本领不强,同时也想减少挫折,你不妨找一棵可以“依靠的树”,帮助你成功。不论在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是传统。目的不外乎是想栽培后辈,储备接棒人才。

不过,要找到一棵可以“乘凉的树”,并不是短短的几天时间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你看上某一位可能是你的靠山,但是对方不一定愿意提拔和照顾你,你必须和他交往,让他了解你的能力和上进心,人格、家世和忠诚度,也就是说让他更加信任你,这就需要一个过程。

刘勰是南朝梁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非常贫穷。但是他志向远大,而且勤奋好学,博经通史。可是他生活的时代,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决定了这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像刘勰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尽管才高八斗,但是依然默默无闻,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他呕心沥血著成的《文心雕龙》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人问津。但是刘勰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所在,不甘心自己的书稿就这么被埋没,所以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当时的文坛领袖是沈约,有很高的威望,刘勰想让沈约评定自己写成的《文心雕龙》,以此来提高声誉。但是沈约是社会名流,怎么可能接见他呢!于是刘勰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事先打听好最近几天沈约有事情要外出,于是刘勰装上自己的书稿,装扮成卖书的,早早就等在沈府周围,当沈约乘坐着马车出来的时候,刘勰趁机向他兜售自己的书稿。沈约非常喜欢读书,见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便打开随便翻了翻,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即买了一本带回了家中。在以后上流社会的聚会当中,沈约不断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很快,刘勰就声名大噪。

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的确对事业有帮助。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人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的人遇到过贵人;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竟然全部都曾被人提拔过。

没有贵人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是在于你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能耐。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职位,保证后面有一堆人等着想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的表现好坏与否,代表伯乐的识人之力。找到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对贵人的识人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一般而言,别人赏识你、帮助你,多少都带有一些私心,目的在于培养班底,巩固势力。良好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好是建立在双方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础上。这绝不是鼓励唯利是图,而是强调双方以诚相待的态度,既然你有恩于我,他日我必投桃报李。

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靠山分开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和他保持联络,如果他一时境遇不佳,你也要及时地关心和帮助他,否则你和他的关系就会中断。如果你漠不关心,那么他一定会感慨当时看错了你。当他复出的时候,就算是有好的机会也不一定想到你,不过你在选靠山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你的靠山,那么以下几个方面就是你要考虑的:

首先,要看家世和背景。有家世背景的人中平时就有很多人愿意帮助别人。你的表现也许他未必能看得上,除非你在某些方面让他非常喜欢。不过家世背景也不可能保证他一辈子风光,如果对方品行不正,能力不行,那么,跟这种人相处也不会长久。

其次,要考虑功成名就之人。这种人和第一种人一样,除非你有过人的表现,或者你的某些方面正好被人家看中,否则你再怎么跟,人家还是看不见你的。

第三,要考虑有能力、有潜力的人。这种人可能是最好跟随的人。他们是一种潜力股,一时看不见什么效益,但是如果长期做下去的话,必定会有很大的收益。但是,有能力、有潜力的人也不一定飞黄腾达。人的机遇是很难说的,所以你要作好心理准备无怨无悔地跟下去。

最后要提醒你的是,当你找到自己的依靠之后,你也不能完全依仗他人来生活,只是借用一下他人给你提供的条件罢了,你还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