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好处要给得恰当

人际关系是很微妙的东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所能接触到的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有可能变成我们日后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层层叠加的社会关系网可以和很多人拉上关系。如果我们能和这些人拉上关系,相信对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有帮助的。

想利用别人,就要给人好处。也唯有给人好处,才能从别人身上也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从不给人好处,那么这个人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给人好处,要选准时机和方式。给得不恰当,不但对方不会感激你,有时还会怨你。你花心思为别人考虑,结果好心办坏事,对方不理解,白白损失利益,又招别人的怨恨,天底下再也没有什么事比这更冤了。

所以,要给人好处,就要给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不轻给,不滥给,不吝给!力争用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人情,避免花了钱却不讨好。

“不轻给”就是不轻易给对方好处,总是要让对方为得到这些好处而经历一些历练,花一些精力和心思,让他在付出自己的努力之后,才能“得到”。只有这样,对方才会珍惜得来不易的好处。

如果你随便给别人好处,那么对方不但不会珍惜你给的好处,而且对你也不会有任何感激之情,反而还会嫌少、嫌不够好,甚至一再向你要好处,你如不给或给得不如前次好、不如前次多,对方便要怪你、恨你,比不给他好处还怨得深、恨得厉害。

《水浒传》中,宋江杀人后,逃到柴进庄上避难,碰上了武松。当时武松误以为自己伤人致死就躲在柴进庄上。但是武松性情刚烈,喝醉了酒,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的庄客,没一个道他好,所以柴进也不是十分喜欢他。显然,武松对柴进也是有很大怨气的,尽管柴进在武松身上花了不少钱。

给别人好处一定要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该给的时候一定要给,不能故意不给,不能让对方受了委屈还不落好,或者明摆着要折磨对方。这样对方尽管得到了好处,但是对你却怀恨在心。你要适时地表达出你给的这些好处并不如对方想象得那么好,或者是你也向对方倾诉苦衷,比如有些事你也做不了主,还要和别人商量才能作决定等等,给对方的心理上松松绑。

同时,你也要让他知道,你促成这件事,是如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这样一来,对方接受了你的好处,心里自然会有压力,肯定对你千恩万谢,而且也不会把你当成“万事通”动不动就来找你办事。这样给人好处,才能给得有价值、有意义。

宋江见到武松后,马上拉着他去喝酒,如同亲人相逢一样,当他发现武松的衣服旧了时,马上拿钱出来给武松做衣服,事实上,这钱是柴进出的。宋江每天陪着武松喝酒,这喝酒的钱也是柴进开销。武松辞行的时候,宋江一直送了六七里路,并摆酒送行,还拿出10两银子给武松做路费,而后一直目送武松远离,一直到看不见了才罢休。

从头到尾,宋江只不过花了10两银子和饯行的一顿饭钱,却把武松感动得五体投地。而柴进整整庇护了武松一年,在武松身上的花费没法计算。但是在武松心目中的分量,宋江要远远超过柴进。柴进花的冤枉钱太多,给别人的好处给得太过随便,这让武松觉得只要柴进怠慢了他,就是对不起他了。事实上,柴进帮助了别人,却没有落个好,反倒让武松满腹怨气。这样一来,柴进劳心伤神,花钱为武松所做的一切也便失去了意义。

“不滥给”也就是说不能胡给乱给,该给多少都要有准则,否则会出现后遗症,而且还会造成是非不明的结果。

“不吝给”是指应该给、必须给、不得不给时,就要毫不吝惜地给。不怕给得多,只怕给得少。

而最不吝给的当属刘邦了。刘邦还在打天下的时候,有次遭围困,便写信叫韩信来救,韩信回信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方便调兵遣将,刘邦被韩信“要挟”得不愉快,刚想要发作,张良给他使了个眼色,刘邦立刻改口说:“男子汉大丈夫,做什么‘假王’?我现在就封他做‘真王’!”,于是立刻封韩信为王,从而解了围!

刘邦“给”得及时、恰当,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而项羽之所以会失败,事实上也就败在“吝给”上。

你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就得给别人一点儿好处,但又不能给得太多,让人对你的好处没了兴趣。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慷慨并不是给予很多,而是给予得很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