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都把“义”看得很重。许多人喜欢互相之间称兄道弟,醉心于哥们儿义气式的友谊,喜欢武侠小说中的那些“侠客”“拜把子”的交友方式,而且有结拜异姓兄弟的传统。只要义气相投便要义结金兰结拜换帖,有了八拜之交即可为朋友两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认为这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朋友。其实,真正的朋友并非是这种讲哥们儿义气的朋友。
朋友之间要讲点儿“义气”,但是却不能讲“哥们儿义气”。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从字面上讲,“义气”就是主持公道的意思。也就是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但是,作为“哥们儿义气”来讲,就是为了朋友私情而抛弃原则的一种狭隘义气,说到底,是建立在利己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你对我有恩,我对你有义,你给我好处,我给你报答,就是这么一种交换关系而已。
有一个火车司机和一个副司机两个人,工作上是长期搭档的伙计,生活中是亲如兄弟的“哥们儿”,可就因为“哥们儿义气”太重,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天,两人当夜班执行调车作业,副司机在下半夜精力不济,打起盹儿来。司机出于“兄弟情谊”没有吭声,心想,自己多辛苦点儿就是了。谁知,睡意也渐渐向他袭来,仅一分钟,机车就越过关闭的信号机,造成挤岔事故。
或许现在你有许多的朋友,但是如果有一天,当你真正发生重大事情时,真正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才知道相交满天下,相知无一人。原本称兄道弟的朋友,一下子全不见了,剩下痛苦和灾难只有自己承担。
有一位老人回忆自己的奋斗史,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创业之初的艰难时期,为了周转一笔数额只有两万美元的资金,尝尽了人情的冷暖。最后还是自己的母亲卖了房子才渡过难关。那是他人生过得最辛苦、最难忘的一段时间。
现在回想起来,还会令这个60多岁的老人眼圈泛红。不过,等到他事业平顺时,他感叹他赚钱的速度,就像是老天爷把欠他几辈子的钱都一起还给他一样。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般人事业尚未发展,或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甚至是在落魄的时候,不离不弃,永远陪在你身边的人,才是真正的财富。而这样的人,通常不是来自于自己的父母、亲人、师长,就是忠诚的兄弟。所以要好好对待你身边的亲人、好友,因为你生命中帮助你最大的人,往往就在你身边!
中国清末大商人胡雪岩生平往来人缘充沛,但是真正影响他成功的关键人物只有两个:杭州知府王有龄和湘军名将左宗棠。前者帮助他站稳脚跟,后者则让他事业更上一层楼。
不过,胡雪岩与这两个人,都不是以“利害”相交,而是以“义气”相交的,他们都可称为胡雪岩的贵人。
就王有龄而言,胡雪岩最初与他交往,正是王有龄落魄之时,当时还是钱庄伙计的胡雪岩,冒着被炒鱿鱼的危险,慨然赠给王有龄500两银子,供王有龄打通关节做官。结果东窗事发,胡雪岩被开除,最后甚至沦落青楼当龟公。
但是王有龄在得到胡雪岩的500两银子相助后,鸿运大发。他在北京得到旧日同窗何桂清的帮助,顺利当了浙江海运局坐办,专门主管海上运粮的事。这在清末是一份很有油水的官职,这也意味着胡雪岩押对了宝。
再就是帮助胡雪岩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左宗棠。胡雪岩与左宗棠相遇,正是左宗棠攻陷杭州城时。左军缺粮与缺饷问题严重,士兵吃不饱,没有力气作战,没有薪水领,更没有心思卖力打仗。
胡雪岩先不谈利害,为道义,为好友杭州知府王有龄,更为左宗棠,出钱出力解决这两项难题,两人从此结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