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小船行进过程中,哲学家问渔夫:“你懂数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物理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再问:“你懂化学吗?”渔夫还是回答:“不懂。”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水面上刮起一阵狂风,把小船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说:“不会。”渔夫非常遗憾地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我们应在人群中寻找可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你以别人为师,除了可以促使自己成长之外,也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及虚荣心,这样,对方会竭尽全力为你服务。
但是,向别人学习无形之中默认了自己的无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虚荣心,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而且恰恰就是这种放不下面子的虚荣心大大阻碍了你的进步。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永远都比别人强、固步自封,那么你永远只会原地踏步,得不到发展和进步。如果你能虚心、诚恳地向别人学习,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美国前总统杰弗逊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军队中很有身份的上将,母亲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掌控权力以外,几乎不与平民百姓来往。但是杰弗逊丢掉了贵族阶级的那种恶习,主动地接近老百姓,跟他们聊天,并真诚地帮助他们。他有很多的朋友,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仆人以及贫困的工人。他非常喜欢他们,因为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有一次,杰弗逊劝说拉法叶特:“我觉得你有必要到民众的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餐桌,品尝他们的面包。”事实上,杰弗逊比其他任何一个领导者更加了解民众需要什么,民众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出现了这样一位伟人。
有一种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且总喜欢在工作上指出别人的错误,并“贡献”自己的意见,动不动就摆出一副教育者的架子来教训别人,例如交友方式、衣服发型、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这种人有的纯粹是一片善心,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只有他才是对的。
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强的程度。你若揭露他的错误,很明显他会感到自己受到侵犯,自然会不顾一切地捍卫。尤其是工作上,这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挤兑他。
说话时,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给人谦虚的印象,坦白地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这绝不是耻辱。相反,别人会认为你的谈话不虚伪,没有自我吹嘘,这样就能赢得好口碑。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当中,如果你真的非常优秀,别人总会看到的。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了别人的一个错误,你告诉他正确答案或者应该怎么样去做,那么,无疑就把别人置于一个学生的位置上,而自居为老师了,除非你真的是他的老师,否则,他必定会心生怨气,而不是佩服你。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匆忙地赶路。突然,一个小孩子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试着用砖瓦垒砌一座城池。孔子吩咐弟子前去让小孩子给他们让路,小孩子昂头挺胸,一点儿也不示弱,他说:“这世上只有车绕着城池行走过,还没有把城池给拆了,让车走的。”孔子一听,吃了一惊,自己愧为老师,却连这么个道理都不懂。于是孔子下了车,一边走,一边教导学生们说:“我们确实不应该把孩子摆的城池当做玩具,我这样想,可是那孩子并不这样想啊!”
所以“好为人师”是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上才行:
——两人关系密切。你基于“义”而提出,他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但不接受的可能性还是相当高,这是人性。
——你在他心目中够分量。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高。如果分量不足,那就别自讨没趣。
——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你的意见他有可能会接受,但也不尽然……
总之,每个人都有一种排他性,而且也独有一种明知道不对,也不愿意被别人指出来并改正的人本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与其“好为人师”,招致麻烦,不如当个聪明的“白痴”,拜人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