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要告诉人们在小事情上不妨糊涂一些,而真正遇到大事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的时候要表现出大智慧来。在处理大事与小事的关系上,有人提出了一种论点:大事小事都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好;大事糊涂小事精明——糟。
生于北宋年间的吕端,年幼时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他心胸豁达,乐善好施,对于家庭中的一些琐碎小事毫不在意。
一次,吕端奉太祖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大起,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而此时的吕端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之后,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敢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事实上,“大事不糊涂”的人怎么可能“小事糊涂”呢?所谓“小事糊涂”,只是装糊涂而已,因为在小事上根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人的精力有限,应该集中精力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情。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要操心,都要亲自去做,会活得很累。
在古罗马律法中就有“行政长官不宜过问细节”这一条规定。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领导者,普通人也时时会面对一些所谓“大事”和“小事”,我们就没必要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大事不糊涂,小事也精明,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算计,就不可能拥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在团队中发挥最好的作用。诸葛亮是个观察的智者,魏延脑后的反骨都让他看得一清二楚。结果,他不得不用马谡守街亭,不得不用廖化做先锋,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现实生活中,没必要把每一件事情都考虑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别太计较得失。在一些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最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太在意,别太计较,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还可以加速了解,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人这一辈子要经历的事情非常多,要是事事较真儿,势必会把自己搞得头昏脑涨。该清醒的时候清醒,该糊涂的时候糊涂,有时候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曹操焚烧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件非常有名的“糊涂事”。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军中的一些将领写给袁绍的信。在一般人看来,这正是一个大好的时机,可以借着这次机会看到军中哪些人对自己不忠心。但是,如果真的查了,对曹操的事业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好处。袁绍已经被彻底打垮了,断掉了这些人的希望,而这个时候,刚好是曹操事业刚发展的时候,正是用人之际。如果真要查,势必会造成内部的恐慌。所以,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糊涂”,他把收缴来的信件全部点燃,一把火给烧了,对曾经有过二心的人表示谅解。事实证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情,下属会因此而感到被信任,会感激涕零,原本摇摆不定的心因此而变得忠心耿耿。
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没法较真儿的,也是没有必要较真儿的。特别是涉及到人际关系的时候,事情更是错综复杂,要是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不是扯了胳膊就是动了胫骨,越搞越复杂。与其这样,在不丧失原则和人格的前提之下,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暂时装一次糊涂,受一点儿委屈也是值得的。
在某个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有两个卖豆腐的摊位,一个摊位由一位中年妇女经营,非常精明,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儿亏,少一分钱也不行。不远处还有小伙子经营的豆腐摊,小伙子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他卖豆腐不用称,随便用刀子一划,每一块足足有一斤半,却只收一斤的钱。这样一来,人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小伙子,经常去他那里买豆腐,小伙子每天卖的豆腐是那个中年妇女的几倍。
憨厚朴实的小伙子,正是摸准了顾客的心理,所以不在乎那几角钱,因为大家是为了那份亲切感和信任而买他的豆腐,从而让他赢得了顾客的心,这份“糊涂”实则是非常精明的。而那位貌似精明的女摊主,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懂得顾客的心理,没有人情味,这个“精明”实在是太过糊涂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其实装糊涂的人实际上是最清醒的人,之所以要装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了。大事精明小事糊涂,还能为自己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由精明而糊涂,由糊涂而精明,则能左右逢源,不为琐事所累,拥有一个快乐、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