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并不是冤家

都说“同行是冤家”。面对同一领域的竞争对手,很多人常常会怒目而视,相互排挤,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才肯罢休。这一切似乎是我们都能理解的。毕竟市场有限,同行之间经营内容相同,也就意味着要分享同一市场,分享利益,因此同行间的竞争也是必然的。在竞争中,为了各自的利益将对方当做冤家和敌人,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都想将对手置于死地。

事实上,同行是竞争对手,不是生死对手,竞争中仍然有共存荣之道。

每个人的经营思路都不一样,因此,哪怕你就是照搬照抄着别人的模式来经营,你也不一定能够赶上别人,有可能别人做这一步时已经想好了后面的三步、四步、五步……该怎样走了。聪明的人,就不会把同行当做冤家,而是谦卑地向做得好的人学习,与他们做朋友。

做生意讲究成行,只有成行才能吸引人气,有人气才会有旺气,有旺气才会有财气。而且,一个摊子旺了不算旺,众多的摊子都旺了才算旺。

同行中,彼此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和谐了,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探讨,切磋一些共同的话题,比如信誉度问题,恶性竞争问题。如果大家互不接触、不沟通、不交流,市场的口碑没了、信誉毁了,一味恶性地竞争,必然殃及鱼池。

在新加坡,有个叫做“好客天国”的地方。白天是免费停车场,晚上则是小摊小贩活跃的地带。那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摊,各地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在那里就餐,顾客可以随便坐在一家摊位上,吃了这家的食品,如果还想吃别的家的东西,摊主马上会让人送来,结账时只要向这家老板结就可以了。摊主之间也从未发生利益上的纠纷。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靠,既保证了自己的好处,又照顾了别人的利益。

无论是谁,都无法垄断一个行业。与同行竞争存在着得失的风险,如果不想办法让自己的商品比别人家的更有吸引力,就有可能失去和顾客的合作。因此,生存压力是促使经营者寻求发展和生存下去的前提。于是我们要不断地寻求发展的目标,寻找创新的技术。事实上,如果没有同行之间的竞争,就没有真正的进步。所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是靠一个个的个体来推动,靠一个个良性竞争来实现的。竞争是个有力的杠杆,成本的价格减低,质量功能提高,市场的容量就会增加。

有“经营之神”美称的松下幸之助认为:“你多我更多,你好我更好,才算得上是经营有方。”同行在他的眼里都是同仁。与松下齐名的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说:“没有竞争,是不能扩大市场的。同行竞争难免有被挤垮和兼并的时候。”

当双方实力相当,势均力敌的时候,相互之间的较量就难以分出胜负。如果竞争杀价,相互争斗就会两败俱伤。这个时候,与其费时费力地去竞争,倒不如在自己谋利的同时,兼顾同行的利益,既为别人留余地,也给自己开财路,保持稳定的经营,达到双赢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当时香港大富豪包玉刚,看到九龙仓股票发展异常迅猛,大有暴利可图,他便与同僚商议,定下了吃掉这块“大肥肉”的方案,并派人暗中收购九龙仓的股票。可这个时候,李嘉诚已经着手在做这件事情,并因此而一举夺得了九龙仓股票的2000万股的纪录,当九龙仓股价由原来的10多元港币涨到40元港币的时候,李嘉诚则以36元港币转让给了包玉刚。李嘉诚的所作所为让下属很不理解,但是李嘉诚这么做不但最大化地赚取了利润,而且还让对方欠了自己一个人情,日后必定会给予回报。事实证明,日后,包玉刚确实给了李嘉诚很大的帮助。

清末著名商人胡雪岩就非常注重同行间的合作,他说:“同行如果不相互妒忌,什么事都办得成。”胡雪岩做丝业生意的时候,同行业就有几家已经相当有规模,而胡雪岩却没有忌妒、倾轧对方,而是设法联络他们。湖州南浔丝业“四象”之一的庞云缯,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丝业,后来与别人合作开了丝绸店,生意很红火,可别人心存忌妒,抽走了股份,一度使他陷入了困境。过了几年,庞云缯携带钱财回到老家,蔚然为望族。胡雪岩为了将自己的丝业做得更大,便寻求与庞云缯的合作。

携手共赢,将蛋糕做大,并不是说自己没有实力打败对手,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除非对方没有实力,否则你一味地坚持敌对,也会心力交瘁,甚至所得还弥补不了你的损失。所以,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司,单纯的竞争只能导致关系的恶化,使发展受阻,成长停滞,只有达成双赢的共识,互助合作,才能使双方都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