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学会隐忍

忍耐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一个能忍耐、善于忍耐的人可以为自己留有后路。忍耐显示着一种巨大的力量,是内心充实、无所畏惧的表现。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忍不是低三下四、甘愿受他人摆布、忍气吞声、受人欺辱、逆来顺受,而是一种积蓄力量的方式。

“忍”是很重要的一个字,因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有不如意的事情存在。有些问题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无法很快解决,更有些问题不是靠自己能力所能解决的。所以只能忍!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忍的人虽可以暂时解除心里的压力,但终究自毁前程,会失去长远的利益。

三国时期的刘备历经艰难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属地,但是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抢了回去,关羽也惨遭杀害。刘备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之后,悲愤交加,发誓一定要为关羽报仇雪恨,并立即发兵攻打东吴。很显然,此时的刘备被仇恨冲昏了脑子。当赵云前来劝解的时候,刘备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这是切齿之痛,只有食其肉,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头的仇恨。”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能力。最后,他意气用事的结果便是被火烧七百里大败而归。

在这一点上,刘备与曹操是没有办法相比较的。

当年曹操平定了黄巾军以后,势力迅速壮大,并且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

曹操的父亲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口途径徐州的时候,徐州的太守想借这个机会结交曹操,派人出城将曹家老少迎接入城,并大设宴席热情招待,走的时候还派兵丁亲自护送。结果护送曹家的人恰恰是黄巾军的余党,他们杀了曹家老小,抢劫了财物跑掉了。曹操得知后大怒:“此仇不共戴天,我要指挥大军,洗劫徐州。”正当曹操带领大军围攻徐州的时候,吕布率兵步步紧逼,此时曹操并没有被自己的复仇情绪所左右,及时撤回,这才化解了危机。

与刘备的情况比起来,曹操的遭遇更加悲惨,他失去了一家老少四十余人,而刘备只是死了一个义弟。曹操能将江山社稷放在个人的情感之上,而刘备却将仇恨的心情完全凌驾于大业之上,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忍耐有时候被认为是软弱的投降行为,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的话,忍耐确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聪明的人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忍耐,因为人要生存下去,靠的是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意气用事。

正确的忍耐,不是将自己的人格变得渺小,让自我畏缩,而是将可靠的、独立的自我暂时隐藏起来,默默无声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忍耐柔中带刚,不以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安逸。

有时候忍耐是达到某种志向的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大的谋略而暂时忍受的委屈,但是绝对不是为了忍耐而忍耐。如果将忍耐看做是唯一的目的的时候,这样的忍耐就是逆来顺受。失去抗争,失去原则,那么这样的忍耐就具有平庸和奴性的嫌疑,因为这样的忍耐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如果你刚刚跳槽到一个薪水很高的单位,但不久就发现,老板是个脾气暴躁、为人粗鲁的人,下属稍有过失便大发雷霆,出言不逊,严重刺伤他人的自尊心。

有一天,这种祸事终于降临到你头上了。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很多人梦想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老板又好,薪水又高,但这样的美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

不少人肯付出很多代价,只为换取一个薪水很高的工作或职位。而你,既然在这方面处于很大的优势,其他方面有一些小的牺牲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老板真是个脾气暴躁、为人粗鲁的人,这也给了你一个表现自己宽容、大度风范的好机会。

另外,就算他不分青红皂白,出言不逊是大错特错。但是,要是你把这当成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不出现任何闪失,难道他还能鸡蛋里面挑骨头不成?再说,忍受他大发雷霆的人又不止你一个,其他同事如何面对呢?这样在潜意识中可以为自己找来点儿心理平衡。

忍耐是一种学问,是一门处世的艺术。

对自己的长辈、上司和朋友,不要每一件事情都据理力争。对于自己老板的一些指示和命令,或许会因为理解上的误差而没有很好地实施,但是自己觉得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在这种情况下,长辈、上司或老板的批评和指责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急着辩解,觉得很委屈似的。

如果不能忍,绝对会给你的事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失。据以往的经验,不能忍的因祸得福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都不甚如意,总是到了中年,才会感叹地说:“那时年轻气盛啊!”

其中的关键倒也不在于这种不能忍的人命运不好,而是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他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所以常常形势还没好转,他就垮了。

当然对于很多的职员来说,碰到问题,不询问,盲目地去实施是一种弊病,和领导之间缺乏必要的默契。要服从领导,不要试图让领导去适应你,而是你要学着去适应领导。对于上司,他们发脾气也是很正常的。不要幻想着每一位领导都是和蔼可亲的。你需要忍受这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