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

向往宁静安乐,谋求舒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但"不是我的莫强求"。人若一旦有了贪念,则"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矣。惟有"知足"者方能"常乐"。

古往今来,有许多固步自封之人安然躺在已有的功劳或荣华里,不思进取,满足于现有的一切。与世无争中或许仅仅是希望过上一种吃饱穿暖的生活而已,没有远大的抱负和无限的追求意识,更没有勇气去参与竞争,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于是在碌碌无为、昏昏噩噩中渡过一生。这种人即使活了一百岁,其生活亦如同只过过一天般苍白、乏味。

知足在某些方面,某一意义上来说确与固步自封有相同之处,可以使人产生惰性,不仅妨碍个人的进取之心,亦会妨碍历史的车轮前进。

作为一名智者,自然会对"知足"有一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赋予了"知足"以正面、积极的意义。一个人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要"知足",如果如同一个毫不知足的孩童看见身边有许多的玩具、食物、衣物等东西时,这也要那也拿,贪得无厌的话,则不会像小孩子那样目童稚可爱而得到他人的谅解了,只会使人恶之厌之,避而远之,甚而引来无妄之灾,因为物质享受是永无止境的。当期望得不到满足,看见别人比自己更富有、更显贵时,想人非非、贪欲之心无限膨胀时,将会出现不择手段谋求额外的收入,或奴颜媚骨、摇尾乞怜,或明抢暗夺,铤而走险,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可悲下场。

《列子》中讲了一个寓言:一位齐国人非常喜欢金子,简直到了朝思暮想、夜不能寐的地步。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了一家金铺,便径直进去抓起金子就走,结果被众人当场抓住,挨了一通皮肉之苦。当有人问他为何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偷别人的金子时,这个人却回答说:"在我偷金子的时候,眼中就只看见了金子,没有看见其他的人。"这则寓言虽不免夸张,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位利令智昏的贪婪者的心理实质和丑陋形象,聪明人却被不知足心理所驱使做了一件大大的糊涂事。

这是自己没有或嫌自己拥有太少的人的不知足,还有一些则是守财奴,一毛不拔,自己已经拥有了许多的财富却因不愿失去而导致了丧命亡国的悲剧,徒为后世添一笑柄矣。

《孔子》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子思曾在卫国居住,一天在河边看见一位卫国人钓到了一条大得足以装满一车的鲲鱼。子思便问钓鱼人是如何钓到这难得的鲲鱼的,钓鱼人回答说:"我刚开始用鲂鱼大小的鱼饵下钓时,鲲鱼根本不理睬它,于是我就换了半片猪肉重新下钓,这次鲲鱼便轻易的上钩了。"子思于是有感而发:"鲲鱼虽然难得,却终因贪食而遭灭顶之灾。虽然人怀有远大志向,但也会因贪求利禄,不知足而丧生。"

由鱼想到人,子思能因此明白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而成为智者。

《飞劝忍百箴》中曾说:虞公因贪恋晋国所献垂棘之地出产的美玉,而不能察觉晋国借路攻打虢国的计谋;沉溺于美色之中,却忽略了亡国的灾祸。

愚蠢的人总是鼠目寸光,总是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而不能明白或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大阴谋、大灾祸,事到临头只有捶胸顿足的份,可惜悔之晚矣。

不能明是非,辨利害,不能忍一时的小利,不能满足已有的财富、权势与幸福时,必将"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

故而,我们要知道如何得到幸福,更要知道如何保有得到的幸福。这得到与保有就是需明白适可而止--凡事不能发挥到极限、尽头。

李密庵早已将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恰到好处的趣味一展无余,说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只需有心人拂去心中尘埃,释去心头枷锁,便可得悟其真谛。在他的《半半歌》中这样写道: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土半烟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增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王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半张方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当我们渗透这"半的哲学"时,则明白知足可平衡心理,并维持这种心理的平衡。保持宁静之心,淡泊之念,不在物质享受上奢侈,控制己之贪欲,将精力与才智投入有益的事业与高尚的生活中去。

聪明是一种财富。虽然财富可以让人过得舒适,但也能将一个人毁掉。真正聪明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即是。对事业、家庭应有执着之心,对权势、财富却得知足之念,否则,乐从何来?人世间值得追求与留恋的事物太多,岂能一人独享、一人尽享?凡事太执着、太过分,只会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徒增其恼、徒添其烦,何苦来哉?

真正自由的生活,须得放弃执着心,摒弃贪欲,看淡、看开。"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泯除心计,跳出纷争的竞逐,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智慧,似行云流水,如晴空朗月,于是方能''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一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当我们拥有了禅心,知足常乐,这纷繁喧嚣,令人迷乱的俗世方可为"知足者仙境"。

禅者言:"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司以长久。"

知足常乐。世之聪明人,可知足乎?

心灵沟通

知足者"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着脚?貌偕松共瘦,知忧喜无由上眉"。于是,知足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于是,知足者"闲观扑纸绳,笑痴人自生障碍;静睹竟巢鹊,叹杰士空逞英雄";于是,知足者"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保持宁静之心,淡泊之念,方能知足,方能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