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驳斥小人的歪道理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句古语十分形象地说明,小人往往是舌辩的专家,他们总是鼓唇弄舌,刁难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君子。虽说“义正”方能“词严”,可小人也有他的一套歪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理屈”而“辞穷”的。所以,下面我们采撷了一些古今明哲君子舌战小人的精彩实例,以告诉大家怎样去驳斥小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掌握了雄辩术的君子,必能把小人驳得体无完肤。

第一,以骨气挫傲气。《红楼梦》中有句诗说:“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些小人大多是会作威作福摆架子的。而其实这些他们自以为骄傲的资本是很可笑很盲目的一些理由,无非是金钱、地位、权势、美色等等一些外在的东西。如果能拿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讲出真正的道理来也就能把这些人驳倒甚至说服了。

赵、魏、韩三大家族,瓜分了知姓家族的领土后,魏国国君文侯,敦请卜子夏、田子方作他的教师。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所,一定低头致敬(段干木是当时道德之士)。四方英雄豪杰,听到文侯如此尊重贤能,纷纷投奔魏国。从此魏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有一次文侯的儿子魏击在路上遇到田子方,急忙下车,在道旁下拜,但是田子方却没还礼,扬长而去。这一下,魏击就火冒三丈了,抓住田子方,质问说:“普天之下,是富贵值得骄傲?还是贫贱值得骄傲?”田子方说:“这还用问当然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富贵的人怎敢如此?国君骄傲则失去了他的封国,大夫骄傲则失去他的家族。失国的人再没有国,失家的人再没有家;像我们这些贫贱之辈,建议不被采纳,行为不合主人的要求,那就简单不过了,穿上鞋子就走,反正走到哪里都是一样贫贱。”魏击一听十分有道理,急忙向田子方道歉。

同样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欣,说:“颜欣过来!”颜欣说:“大王过来!”宣王不高兴。左右百官都说:“大王是国君,你颜欣是臣子,大王说‘颜欣过来’你也说‘大王过来’,行吗?”颜欣答道:“颜欣上前,是仰慕权势;大王前来,是亲近贤士。与其叫我颜欣慕势,倒不如让大王亲贤好。”

宣王气得面孔变色,说:“做国君的高贵?还是你做士人的高贵?”

颜欣答道:“士人高贵,国君不高贵。”

宣王说:“你有根据么?”

颜欣说:“有!从前秦国攻打齐国,下令说:‘哪个胆敢走到柳下季坟墓五十步内去砍柴,定死不饶’!还有一道命令说:‘哪个能斩得齐王头的,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黄金千镒。’这样看来,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抵不上死了的贤士的坟墓。”

宣王听了一声不响,闷闷不乐。

第二,以荒唐驳倒荒唐。在秦朝两代皇帝在位时,有一个人的地位一直很牢靠,他叫优旃,是朝廷中一个善于说噱逗笑的乐人,他的幽默、诙谐成了他的一大法宝,甚至是一大武器。

由赵高沙丘政变后推上朝廷的秦二世皇帝胡亥,无德无才,只知骄奢淫逸。有一次,他为了显示自己的皇威,竟异想天开地出了一个主意:下令把首都咸阳的全部城墙都油漆一新。如此荒唐的政令,谁都十分痛恨,谁又都不敢反对。怎么办呢?人们向优旃说明此事,希望他以他所特有的方式去劝导一番皇帝,给大家办件好事。

优旃还是那么乐呵呵的,一副乐天派的样子。他入朝拜见胡亥后说:“听说陛下下令,要油漆城墙?”胡亥答道:“确有此事,我想这样一来,咸阳定会漂亮无比。”

优旃随即就唱起赞歌来了。他说:“这真是好极了,如果陛下您不下这个圣旨,我也要向陛下提出这样的建议的。”然后,话锋一转,又说:“虽说此举会给老百姓增添不少负担,但漂亮是最重要的。不过,我倒为此担心,这油漆怎么个搞法?”

胡亥不解地望着他:“怎么搞?油漆就是油漆嘛!”优旃说:“油漆这东西,既不能暴晒,又不能雨淋,最好要有一间大屋子,让它在里头阴干。现在上哪去找这么所大屋子呢?”胡亥从小生长于宫中,对实际生产、生活知之甚少,听优旃提出这个问题,也觉得犯难了。优旃见火候到了,便提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说:“这样吧,陛下还是先建一座大房子,把整个咸阳城罩起来,那时再搞油漆,陛下以为如何呢?”

胡亥这时似乎有点听出优旃话中的意思了,可他又提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只好收回成命:“那就不漆城墙了。”优旃先是顺其所好,再是利用他的弱点,把他的荒唐推向极端,使胡亥自己也觉得荒唐。这在专制主义极端发展的秦朝,不失为一个极好的办法。

第三,打铁先得自身硬。圣人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对人的说服和教育,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可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其中有什么谁都不懂不知的道理,而是有时道理很简单,但有人却由于自己的利益所限而故意说一些悖理的话,做一些卑劣的事。这个时候,最有力的驳斥和说服就不是说理而是你自身的行动,你自己都没有做到或者不去做的事情,能指望别人遵守和信服吗?你的行动就是标准,不由人不信服你说的话。

东汉安帝时,杨震前往东莱郡任郡守职。途中,他经过昌邑县,这个县的县令是由他推荐而当了官的荆州秀才王密。这天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悄悄来看望杨震。杨震一见,立即问:“这是干什么?”王密当然要说一番举荐知恩图报之类的话。他一定要把黄金送给杨震。

杨震却不为所动。当初,杨震是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才举荐王密的,他绝不是为了图谁的报答。眼下,他见王密如此庸俗,只得用略带讥讽的口吻说道:“啊呀,我这个老朋友很了解你,而你却不了解我啊。你这是为了什么呀?”

王密没听出话中有话,仍然坚持己见,还说:“黑夜里没人会知道这事。”杨震一听,怒不可遏。他像是受到莫大的侮辱那样,正色说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

王密这才知道,杨震是个为政清廉的人,他一身正气,嫉恶如仇,怎会被眼前蝇头小利所击倒?于是,他只得羞愧地退了出去。

后来,杨震又改任涿郡太守,仍坚持初衷,保持正直廉洁的品质,不接受私人的拜会请托。他的儿孙们平日都和他一样,生活十分俭朴,经常吃素,安步当车。东汉官僚中,不少人都趁着自己在位,利用职务之便为儿孙置田产,置家业。杨震这一辈甚至比杨震长一辈的老友中,也有不少人这样做。杨震却不愿这样。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却说:“我让后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后代,我把为政清廉的品德送给他们,这个‘财产,不也很厚重吗?”

杨震在位时,东汉已属中后期,当时外戚、宦官轮番专权,政治黑暗,官场腐败,而杨震却能洁身自好,甚至严格要求子孙,这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子孙的确没有辜负他一片苦心。儿子杨秉,和他父亲一样廉洁刚正。孙子杨牧、杨彪等,也都以耿直不阿闻名于当时。

可见,要驳斥小人,首先你自身要行得正、站得直,这样你才能把那些小人驳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