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小人最难提防。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小人从实力上比正人君子强多少,而是由于小人从不在自己脸上刻字,他们的小人勾当,也多是在阴暗角落里干出来的;到了人前,他们也许装得比君子还要像“君子”。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究竟什么人才是小人,又该怎样去识别形形色色的小人?
第一,寻找蛛丝马迹。辨识小人,古圣先贤有古圣先贤的理论,更有其实践经验,有其可供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体现社会的复杂和人生的智慧。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小人再聪明再狡猾,总有让人可辨之迹。
西汉御史大夫张汤为人狡黠多诈,滥施刑罚,办事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意;对于皇帝不喜欢的人,就妄加诬蔑,任意诽谤;对于皇帝喜欢的人,就胡乱吹捧,极力美化。他利用任御史大夫的职权,经常随意罗织罪名,弹劾大臣,残害同僚。张汤对他的副手御史中李文怀有宿怨。张汤最宠信的小吏鲁谒居,为了替主子铲除政敌,邀功献媚,就悄悄地派人上书皇帝,用罗织来的罪名检举李文。于是,皇帝命令张汤来审理这个案件。张汤借机滥引法律条文,施以酷刑,诛杀了宿敌李文。后来皇帝偶尔问起案发原因,张汤假装自己并不知情,故作吃惊地说:“可能是李文的仇家干的。”
其实,张汤做贼心虚。退出之后,急忙赶往鲁谒居家密商对策。此时,正赶上鲁谒居卧病在床。当张汤看到鲁谒居的两脚红肿时,就亲自给他按摩双脚。这事正好被赵王刘彭祖看见了,心想,从没听说过一个大衙门的主管长官竟然如此服侍一个小吏,判断其中必有隐情;加上刘彭祖素来不满张汤的残暴,于是,向皇帝告发说:“张汤身为国家重臣,竟然给一个卑贱的小吏按摩双脚,我认为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勾当。”皇帝将此事交给司法部调查。调查期间,鲁谒居正好病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身上,他弟弟因而被囚禁了起来。一天,张汤恰好去监牢里提审犯人,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张汤本打算暗中营救,所以表面上假装不认识。这样一来,鲁谒居的弟弟误解了张汤的意思,心中既害怕又愤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教他的家人上书皇帝,揭发了张汤与他哥哥鲁谒居共谋陷害李文的经过。皇帝得到举报,命令立案审理。
后来,皇帝看到鲁谒居弟弟的口供,认为张汤心怀狡诈,欺君罔上,就派人向张汤严厉诘责问罪。张汤自知有罪,就写下遗书,向皇帝请罪自杀身亡。这是见于《资治通鉴》的一幕官场上权力斗争的闹剧。这里引述意在说明赵王刘彭祖能够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张汤为小吏“摩脚”一事,洞察其中的阴谋。这确是一种较为高深的知人谋略。
第二,听言观行。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知人方法。但若能够从人的欲望、抱负,去进一步观察言行,就更不失为一种窥探他人内心世界的高招。奸诈狡猾之徒,往往善于掩饰他们的本质,给人以假象。但是,欲望这东西,一般是不容易被完全隐匿的。所以,知其欲望,是防止受骗上当,识别奸人的极好方式。春秋时期,管仲识别奸诈小人开方、竖刁、易牙三人,就是运用以欲识人的最好例证。
据史书记载: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十分焦虑,亲往探视之际,向管仲咨询道:你的病如此沉重,万一不幸一病不起,我将把国家大事交给谁去管理呢?此时,齐国贤臣宁戚、宾须无已先后逝世了。管仲叹息说:“可惜啊,宁戚不在了。”齐桓公说:“除宁戚以外,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我想委任鲍叔牙,你看怎么样?”管仲回答说:“鲍叔牙是位贤德的君子呀。虽然如此但要让他主政还是不恰当的。这个人爱憎过于分明。好善固然是好事情,但对坏人坏事痛恨超过极限,连对一般性的错误处理也十分严厉苛刻,那谁能受得了呢?鲍叔牙看到别人的一点缺点,就会终生不忘,这是他的不足啊!”
齐桓公又说:“隰朋这人怎么样?”管仲说:“基本上可以的,隰朋善于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即使人在家里,心也在操劳着国家的大事呀!”说着,长叹一声,接着又说:“天生隰朋,像是把他当做我管夷吾的舌头呀!身体既然已经死去,舌头又哪能单独存在呢?恐怕您任用隰朋是不能长久的!”
齐桓公又问:“既然如此,那么您看易牙怎么样?”管仲答道:“君王您就是不问,我也是要说到他的。这易牙、竖刁、开方三个人,是一定不能亲近的!”
齐桓公又说:“易牙曾烹煮自己的儿子,以迎合我的口味,这是爱戴我超过爱他的儿子的,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管仲回答道:“人间之情没有比爱怜儿女的情更深了。易牙连儿子都能舍弃,又哪里会在乎舍弃您君王呢?”
齐桓公又说:“竖刁自愿接受宫刑,侍奉于我,这是爱我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的,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管仲说:“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会比自己的躯体更重要吧,连自己的躯体都能割舍,又哪里会在乎割舍一个国君呢?”
齐桓公又说:“卫国公子开方,抛弃他千乘之国的太子地位,甘愿做我的臣子,把我对他的垂爱当做他最大的荣幸,这是对我虔诚地顶礼膜拜的缘故所致。就连他的父母去世也不去奔丧,这是爱戴我胜过爱他的父母的。这是丝毫也没有怀疑的了。”
管仲回答说:“人间恩情没有比父母的养育之情更深的了,他对父母养育的恩情尚能割舍,又哪里在乎割舍一个君王呢?再说,千乘之国的封地已是人们极为向往的了,而开方抛弃千乘之封的地位投奔归附于您,这说明,他的欲望远远超过了拥有千乘之国的。君王您呀,千万要除去此人,不可重用他。与他亲近,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齐桓公在管仲死后,并没有听取管仲临终前的谆谆奉告,而是重用了“三小”——竖刁、易牙、开方。结果,在齐桓公死后,这“三小”果然兴风作浪,招致齐国大乱。
齐桓公无疑是人中俊杰,为什么他不识小人呢?也许正因为他是人中俊杰,才不识小人。这种人一般很自负,认为别人理当忠于自己,也值得别人舍命追随。那些“恩情比海还深”、“比父母还要亲”的肉麻话在他们听起来特别顺耳,因此他们对那种违反人之常情的“效忠”行为不够敏感,视为理所当然。他们却不知道“比父母还要亲”的真实含义是——一心只顾自己,“连父母也不亲”。
要识别小人,首先要承认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在此基础上,一看他是否以不正当手段满足自己的私心。二看他是否有人之常情以外的举动。当然,这种识人法只能对人得出表面的印象,让自己有所警惕。假如你想决定是否重用此人,还需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兵家奇书《六韬》中的识人八法,值得借鉴。其法如下。
试加质问,以观察其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有些人一知半解,仗着口才好,夸夸其谈,需要深人探究,方能了解其底蕴。
试加追问,以观察其即时反应。这时他无法从容编织谎言,容易露出破绽。
派遣奸细,诱之私通,以观察其忠诚度。
告之秘密,以观察其品德。小人是不能守秘的,即使只是为满足一时虚荣心也会泄密。
使之接触钱财,以观察其诚实度。小人抵挡不住利诱,不由自主地会伸出爪子。
以女色诱之,以观察其自制力。此法主要不是识别君子、小人,而是考验其有无能力承担重任。
交给困难工作,以观察其勇气。小人面对困难工作,会认为上司在为他设置障碍,因而心怀不平,口有怨言。
醉之以酒,以观察其醉后的态度。
用这八种方法考察一番,小人还是君子,就能够区分得一清二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