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微妙,尤其是在有利害冲突的前提下,如果矛盾的各方都盛气凌人,就很容易发生大大小小的摩擦甚至冲突。领导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往往最能反映其能力与水平。处理得好,化干戈为玉帛,共同进步,领导也体面,受人敬仰;处理不当,矛盾白热化,领导也会失去人缘,成为众矢之的。
第一,学会“和稀泥”。作为领导,如何调解下属之间的纠纷,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问题是如果处理不当,公事之争变成私人恩怨,恐怕在日后的工作中就会形成难以解开的疙瘩。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即便有人向你发一矢明箭,也足以让你头痛不已,如果对下属间的矛盾处理不当的话,极有可能使下属对你心存怨恨,这也就等于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因此,在调解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做到公正,要学会“和稀泥”,做个“好好先生”。在有些事情上没有必要去追查来龙去脉,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有些事情很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领导,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事情冻结,告诉双方“一切到此为止”。同时,你还必须指出问题所在,例如某个下属的态度要改变,某个下属应该以公事为重等。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以后,就不要在任何人面前再提起了,以防矛盾外传,如果有好事者再次“点燃战火”,事情就会复杂起来。领导只须留意下属的表现,看他们的关系是否有所改善就够了。要是两人都很强硬,那么你就要考虑把他们分开。
同事之间可能为了争权夺利而明争暗斗。如果领导能够巧妙地处理,以“和事佬”的身份出现,便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一个有控制局势能力的领导,总是善于在派系林立、矛盾纷争的局面中寻求平衡,他往往以“和事佬”的姿态来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这样的领导也自然会得到下属的爱戴和尊敬。
第二,保持镇静,淡化矛盾。当下属之间发生摩擦时,领导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要因此张皇失措,或者火冒三丈,否则你的情绪会对矛盾双方火上浇油。这时,你不妨来个冷处理,在不紧不慢、心平气和之中,给人以此事不在话下的感觉,这样,人们会更相信你能公正处理。假如你自己先“一跳三尺”,处理起矛盾来就会陷入被动,效果当然不会很好。
下属因公事而发生矛盾,官司打到你眼前,这时你不能同时向两人问话,因为此时双方矛盾正处于白热化状态,此时谈来,双方完全可能在你跟前再次大吵一顿,使你不由自主地卷入这场“战争”。
单独谈话时,要让下属平心静气地把事情的始末讲述一遍,此时你最好不要插话,更不能妄加批评,而要在淡化事情上下工夫。
是非虽由你决断,但当你做到心中有数时,尽管黑白已明,也不要公开说谁是谁非,以免进一步影响两人的感情。假如你公开站在某一边,这一边便会觉得有了支持而气焰大炽,而另一方则会觉得你偏听偏信。
你可以这样说:“事情我已经清楚了,二位完全没有必要吵得这么凶,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你们要从大局出发,不记前嫌,精诚合作。”相信经过几天的冷静,双方都会有所收敛。你这样一说,双方都有了台阶下,互相道个歉,也就万事大吉了。
如果纯属私事,你也不可袖手旁观,因为私事上的矛盾也会影响到工作。当然,处理这样的矛盾与处理公事不同。
对于下属间的私事,你没有必要刨根问底,明察秋毫,评定谁是谁非。有许多私事是十分微妙的,看似简单,实则越处理事情越复杂,有时还可能牵扯许多其他人,这样就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工作。
你可以说:“我不想知道你们之间的那件事,但我希望你们通力合作,不允许工作受到私事的影响,希望你们清楚这一点。”
第三,避开下属间的是非缠绕。有些下属对同事不满、对单位不满,这也是常有的事情。遇到有下属来向你诉苦,指责某人有意刁难他,或单位在某些方面对他不公平,你应该做到既关心下属的利益,又能置身事外。如果下属与某人有仇怨,指出对方凡事都针对他,与他过不去。你可以拿出耐心,听他一吐为快,使他积郁在胸中的怨愤能够得以宣泄。
但是,你千万不要过问,更不能给他出谋划策,尤其不要查问事情的前因后果,因为一旦你成了知情人,就被认定是当然的“判官”了,这对你是大大不利的。你可以平心静气地开导他,告诉他你对某人的看法,比如:“我看某人的心地不差,凡事要往好处想,做起事来才会更开心些。”
要是你的下属对单位不满,你的处境就会更加复杂,站在单位的立场是应该的,但站在下属一边,则有害无益。可是,既然下属来找你,就是他把你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或值得尊敬的师长,如果你保持沉默,那就有负他一片心意,而且也是不礼貌的。这时,你可以告诉他:“有关制度正在不断改进,你觉得不公平、不满意,或许这是由于正处在新政策的过渡期,因此是暂时的,过段时间就会有所改观。”这样既维护了单位的利益,又抚慰了下属的心,实为上策。
一位向来忠心耿耿、为单位服务多年的下属突然提出辞职,惹得众说纷纭,不少人互相打听,大有不查出真相誓不罢休的架式。作为领导,你最好不要介入,知道了真相,这对你没有多少好处。你会无端卷入是非漩涡,晓得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人事秘密,对你的工作态度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必去追究;如果这位下属向来与你较为默契,主动向你倾诉心曲,你也只宜静心聆听,万万不要做别人的“传声筒”。你只须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也就够了。
或许,你可以赠送辞职的下属一种纪念品,以此纪念你们之间的情谊;或者,你可以请对方吃顿饭,当作饯别。至于其他下属无聊的“摸底行动”,你不必理会,也无须评价,这叫远离是非,独善其身。
第四,别在下属之间当裁判。在公事应酬繁忙的圈子里,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在一些商务午餐或晚宴上,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的下属甲和乙,向来不睦,见了面也互不理睬,但是你既是他们的领导,而且平时关系也不错,他们见到你必然会上前跟你打个招呼,交谈几句,以示尊敬。
如果两人恰巧在同一时刻向你走来,那该如何是好呢?你不能同时向他们两个打招呼,因为这会使他们感到尴尬,而你也会不知所措。你也不能单向其中一人打招呼,因为这会使另一位下属认为你偏袒对方或是瞧不起他,对他有看法。
这时,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装作没有看到他们,低头去拿一杯饮料,或装作整理衣衫,看谁先走到面前,就跟谁说:“你好,很高兴见到你”——既然两位下属不和,乙若见到甲正跟你打招呼,自然会望而却步,这样就能避免二人与你在一起的尴尬情形了。
当你与甲寒暄完毕,说过“再见”之后,就要尽快主动找乙,忘记刚才跟甲在一起的情形,只与乙尽情闲聊。
如果你遇上比这更糟糕的事情,比如在一次聚合上,你发现你的座位,刚好夹在甲与乙中间。遇到这种情形,你该怎么办?你最好及时行动,去找主办人,随便说一个理由,请他替你调换一个位置。这样,你就可以避免与两位下属坐在一处的尴尬了。总之,作为领导,你要做到置身事外,两方俱不得罪。
有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处境相当微妙:两个下属关系紧张,互不理睬,而你则成了两人争相依靠的对象。这时,你应当“来而不拒”,对“投靠”者好言相加。作为领导,争取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是理所应当的。你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闹矛盾的下属保持相等的距离,而且在与他们交往时,要避免向一方提起另一方。
在履行公务时,你可能会想,这两人合不来,还是另作安排吧。也许,你找了其他下属去完成一项任务,而这位下属对这项任务又不在行,往往是事倍而功半。事情本来应由谁负责,就该让谁去做,不管责任人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否则,工作没有做好,责任就得由你这位领导负了,因为你用人不当。白白惹火烧身,是不值得的。即使有下属不愿意,也不能由着他来,你要提醒他:“这任务一向是你的工作范围,仍由你去处理,效果会更好些。”
从长远来看,干好工作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紧张的地方是做不好工作的。因此,化解下级之间的矛盾,便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