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惩罚批评讲方法

惩罚和批评,是领导者提高统御力的两种必要手段。但运用它们时,如何达到自己期望的结果,却很有讲究。

最糟糕的惩罚和批评是泄愤式的,目的是为了伤害下属以平息自己的情绪。这种做法只能使下属害怕和怨恨,不会让他们心服口服。

最理想的惩罚和批评是教育式的,就像理智的父母教育孩子一样,打是为了确立原则,不是因为怨恨;骂是为了规范行为,不是出于厌憎。领导者能做到这一步,道行就很高深了。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惩罚后,给下属戴罪立功的机会。惩罚无疑会造成伤害,因这种伤害,下属会变得疑虑重重,担心自己不再被上司信任,担心自己的前途受阻。这时,如果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他立即会疑虑全消,并竭尽全力表现自己。

李林在广东某外资企业当车间主任。他的工作能力很强,每月都能如期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但他对安全问题不太重视,抓得不够。有一次,他手下一位仓管员不小心,引起火灾,烧毁财物一百多万元人民币。老总将李林叫去,痛心疾首地训斥了一顿,并决定将他的职务降掉两级,降为组长;工资同时降两级,年终奖也砍掉一半,但仍让他行使主任权力。

李林没有因受罚而心生怨恨,他兢兢业业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加出色,而且提了几条关于原料存放和搬运的合理化建议,既有利于安全,又能提高效率。他因此受到嘉奖,第二年便官复原职了。

第二,把批评变为激励。领导在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执行效果,对那些失误的下属进行批评和处罚是必要的,但许多时候应尽量避免专门的处罚,而将其变为一种激励,一种促进员工与企业成长的激励。

日本一家机器制造厂的经理发现,装配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对一些剩余的小零件总是不太珍惜,常常是随手丢弃,他多次提醒也不见效。一天,经理突然走到工厂装配区的厂房中间,将一筒硬币抛向空中,任其洒落在各个角落,然后一言不发地踱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工人们见状,莫名其妙,一边纷纷捡拾散落在地上的硬币,一边对经理的古怪行为议论纷纷。第二天,经理把装配工人召集起来开会,发表了他的观点:“当你们看到有人把钱撒得满地都是时,表示疑惑,虽然都是硬币,却认为太浪费了,所以一一捡起。但平时你们却习惯地把螺帽、螺栓以及其他一些零件丢在地上,从不捡起来。你们是否想过,在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硬币其实是越来越不值钱了,而你们所忽视的零件却一天比一天有价值。”

一番入情入理的演说,加上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使大家恍然醒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乱丢零件了。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领导发现员工的错误行为时,采取批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如果能将批评转变为一种激励,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批评莫要伤自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员工犯了错误时,领导是简单粗暴、不分场合地给予批评,还是经过调查之后心平气顺、和风细雨地加以沟通?对部下晓之以情,既指出员工的缺点,又不伤害其自尊心,使其心服口服,从而激发起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显示出一个领导的领导水平及其批评的艺术。

事实胜于雄辩。领导在实施批评行为中,要唯实、唯事,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运用事实交流法进行说服教育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使人信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趋向是求真、求实,只有真的东西,才是可信赖的。因此领导在批评员工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要确保批评正确、不可乱批评,更不可为了批评而批评。批评之后一定要提出解决方法,使员工能够尽快改正,恢复自尊和重建信心。

批评员工时要“以理服人”与“以礼待人”相结合。“理”和“礼”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有理而无礼,哪怕你的理由再充分,对方也难以接受;即使慑于压力,对方被迫接受了,心里也不服。反之,无理而有礼,则显得虚伪、做作,甚至会被对方视为戏弄、侮辱,从而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唯有理、礼结合,在有理的基础上求礼、在有礼的基础上讲理,才能使员工心服口服。

第四,批评之后不忘安抚。挨批评后,下属沉浸在受挫的情绪中,很容易产生偏激心理。这时候,有必要说几句宽慰的话,让他感觉到你是对事不对人,以打消他的疑虑,激发他的向上之心。

松下幸之助是一位笼络下属的高手。一次,一位名叫后藤的主管犯了一个大错。松下将他叫到办公室,怒气冲冲地,一面用挑火棒敲打着地面,一面大声责骂,将后藤骂得面红耳赤,连头都不敢抬。骂完后,松下注视着挑火棒说:“你看,我刚才太冲动了,将挑火棒砸弯了,你能不能帮我弄直?”

这意外的请求让后藤松了一口气。他接过去,几下就弄直了。松下赞赏道:“嘿,你的手真巧啊!”然后和后藤谈起家常话,使后藤紧张不安的心理全消。

后藤回家后,妻子满面笑容地迎接他,并摆上丰盛的饭菜。他奇怪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妻子说:“哦,刚才松下先生打电话说:‘你老公今天回家的时候,心情一定很恶劣,请你准备些好吃的东西慰劳一下吧!’”

松下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后藤感激不已。自此,他工作更卖力了。

惩罚和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而不是伤害,只要你不抱着跟下属作对的心理,下属自然也不会与你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