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面对错误,灵活处理

每一位下属都有可能犯错,面对下属的过错,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有的人认为,应该抓大放小,对大的过错严肃处理,以警其余;对小的错误,装装糊涂,忽略不计。还有的人认为,对下属的过错,应宽严适度。

上述两种说法,表面看都有道理:对大的过错不严肃处理,下属岂不要无法无天?对小的过错管得过多,下属则会变得谨小慎微,失去创新精神;对下属的过错处理过宽,起不到警示作用;处理过严,下属会认为领导者太苛刻,以至心生怨气。

但是,上述两种说法,在操作上存在很大难度,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很难分清。损失一百万,不见得是大事;每天偷一个小钱,不见得是小事。什么是宽?什么是严?不闻不问不见得是宽,严厉批评不见得是严。

处理下属的错误,按大小宽严来衡量,很难把握准确。作为领导者,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处理过错的目的是为了组织的正常运行和事业的发展。因此应根据当时的情理,评估下属的过错对事业以及他人所造成的影响,然后决定是否处理和如何处理,其手段如下。

第一,对你知我知的错误,尽量睁一眼闭一眼。一位采购员在上班时间溜到棋摊上下棋,忽然发现老板走过来了,不禁大吃一惊。老板也看见了他,走过去提醒道:“你们科长在后面,马上就过来,要是看见你在这里下棋,你就该倒霉了,快到商店里去避一避。”说完,老板径直走了。采购员躲进商店,等科长过去后才敢出来。而老板也未跟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自此,这位采购员觉得老板很够意思,工作特别卖力。

难道这位老板没有权力处理员工吗?当然不是。他让这位员工回避科长,等于表明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因为这件事影响范围很小,点到为止就行了,没必要太计较。如果很多人知道这件事,不处理就不行了,否则大家都会“照方抓药的”。

第二,对能力不足造成的错误,审慎处理。美国某公司一位高层主管提出一个新产品开发计划,不料因市场判断失误,亏损了一百多万美元。这位主管十分内疚,提出辞职。老板说:“如果你辞职,我们为你交的一百万学费不是白丢了吗?好好干吧!”这位主管感恩戴德,经过精心酝酿,再次提出一个新产品开发计划,为公司赚了一千多万美元。

下属能力不足出现重大失误,领导者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如何处理,需视情况而定。如果下属能从错误中获得经验,知道怎样做正确的事,仍当大胆运用。否则,应另选贤能。

第三,对只有自己受损的错误,宽大为怀。北宋名相韩琦,有一对玉杯非常珍贵,他只在重要场合才使用。一次,韩琦宴客时,将玉杯拿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位官员在把玩时,不小心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吓得他趴在地上,求韩琦治罪。韩琦淡淡一笑,说:“大凡宝物,得失自有时运,该有它时,它就来了;该失去它时,它就走了,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事后,朝野中无不叹服韩琦的度量。

下属的过错让领导者本人的权益、尊严等受损,是最见胸襟气度的时候。如果处理,很容易让人认为是小鸡肚肠,打击报复,不如“打落牙齿和血吞”,以忍为上。

春秋时代,楚王大宴群臣,取名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务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漆黑一团,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伸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忙命不要点烛,却大声向各人说:“寡人今晚,务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子除下来痛饮。”于是百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点烛,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给她出气,楚王笑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是大煞风景,岂是宴会原意?”

许姬听说,方服了楚王装糊涂的用意。这就是有名的“绝缨会”。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国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个人。

能够像楚王那样做到“小事模糊”,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涵养,是断乎不行的。古人有“骂如不闻”,“看如不见”的涵养,既避免于是非,又更利于成功。

第四,对原则性错误,严肃处理。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原则,这是赖以维系人心的基础。原则性的错误,不论大小都该严肃处理。过去红军的军纪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哪怕拿群众一针一线也是不可饶恕的。曾听一位老红军讲过一个真实故事:一位战士在急行军时,裤子磨破了。宿营时,他向一位老乡借了一条裤子,打算将自己的裤子补好后再归还。第二天早上,连队紧急集合,战士忘了还裤子。在清点行装时,此事被连长发觉。这位战士随即被绑到树干上。尽管老乡们都为他求情,连长还是含着眼泪将他枪决了。

事情就是这样,堤坝上的一个白蚁洞,你都不能因为它小而忽略不计,否则会酿成决堤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