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级相处,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模式:我输你赢,即我不好,你好;我赢你输,即我好,你不好;双方皆输,即我不好,你也不好;双方皆赢,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即希望我好你也好,如果办不到,那就放弃。追逐双赢,是同级相处的最圆满结局。
虽然,除了双方皆赢,其他几种模式都不好,或不够好,但也不宜作绝对的否定——某些特定情况需要选择我赢你输,或我输你赢以及其他模式。如参加某些人才选拔的活动,就要我赢你输。如果大家都不想争第一,那竞争还有什么意义?但这种争夺仅仅是在分数和名次上的,并不是整个人的谁输谁赢,这在商战中并不少见,但这仅仅是处理问题的策略而已,也不是根本上的我输你赢。绝大多数情况下,最佳选择只有一个双方皆赢,其他的选择都行不通,至少是效果不太好。
与同级相处不易,若想做到双方皆赢更不容易。但除了敌对性的冲突外,我们若想与同级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只能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选择双方皆赢。因为只有这样的选择才合乎人性、合乎规律、合乎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合乎市场经济所决定的现代社会关系法则。
市场经济不是竞争性的吗?那么,竞争怎么可能双方皆赢呢?不错,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确实存在优胜劣汰、冷酷无情的一面,但生活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并不是竞争的,而是以相互依存为根本的。在事业上的成功,都是贯彻平等互利原则和坚持双方皆赢方针的结果。损人利己者虽然一时得逞,但只能是一时,从长远来看,因小失大,还是要失败的。
在现代社会,比较典型的主导意识与策略大体有两种,一是“鹬蚌相争”,一是“吴越同舟”。“鹬蚌相争”的特征是,竞争的双方你争我斗,互不相让,非要分个高低胜负不可,最终造成两败俱伤、“渔人得利”的结果。这种“鹬蚌相争”的事情在同级之间也不少见,不论是我赢你输,还是双方皆输,对于处理相互关系,树立各自的信誉和形象都是很不利的。
“吴越同舟”是一种竞争;双方合作,既是对手又是朋友的最佳选择,也是一种最明智的竞争策略,更体现了公共关系的意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与同级友好相处、公平竞争,避免伤害对方而招致对方的暗算;另一方面,这种真诚友善、团结合作的态度还可以优化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争取到更多外部公众的认可。你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与同级相处,要坚持双赢原则,我好,你好,才能大家都好。
要想在工作中真正与同级达成双赢,我们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与同级分享成功的机遇。有些人总担心机遇错过了便不会再有,对自己能否还能够争取到下一次机会颇有疑虑,因此机会来了,便想不失时机地抓住,非要与同级争个高低上下不可。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总有一种感到自己不如对方和恐怕不如对方的消极心态,而这正是阻碍他们选择双赢目标的内在危险。
人与人相比确实千差万别,因而人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为什么要生气?表面上看是因为有差别,实质上则是因为不自信,或者说不够自信。在你的同级中会有人收入比你多,资格比你老,或者后台比你硬。不自信的人不能充分肯定自己的实力与价值,自然会在这些不可避免的人际差别之前失去心理平衡。这种人,总为自己不如某个同级而烦躁不安、嫉妒怨恨,当然就不会贯彻双方皆赢的原则,而只能选择我赢你输或我输你赢的不良模式。
这种消极心态,对于自由平等意识和良好的人格具有极大的腐蚀和破坏作用,自然会使有些人在与同级相处时抱有偏执态度。
什么方法能够消除这种心理呢?唯一的“药方”即是自信自爱、心态积极。若指望你与同级之间差别很少、甚至没有差别,这是必然落空的想法。无论现实环境变化多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拥有一些他人不可能拥有的东西,只有你敬重自己,别人才会同样敬重你。这是一个自强和行动的时代,而不是抱怨和失落的时代。没有这种积极的心态与行动,也就不可能在人际交往与关系上自觉地选择与贯彻双方皆赢的思路。一个人不能主宰自己、赢得自己,哪里还有心思和兴趣去追求双方皆赢呢?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阻碍某些人自由平等地与同级相处,就是怎样看待机会、有没有不虞匮乏的心态。不虞匮乏,也就是不愁机会稀少。人要发展当然需要机会,而在机会的面前,我们常常感到僧多粥少。如果我们认为机会很多,人人都有份,不愁自己没有机会,不就可以选择和实现双赢了吗?
有些人,在职务升迁、加薪时,总是像抢“馅饼”一样奋勇向前,唯恐落后。他们的观念是一方得益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应受损,只有争取我赢你输,而不能考虑双方皆赢。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态。
实际上,一个人或一项事业的成功并不意味着非要造成别人的失败,因为真正的成功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别人。真正的成功意味着一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影响方面取得成功,使每一个相关的人共同获益。
如果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如果你深信在你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机遇等着你,那么,你不妨将某次机遇让给其他同级,助他成功。这不会对你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相反,你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因为你得到了“人和”。
第二,真诚地为同级叫好。在与同级相处时,我们有充分理由选择并坚持双方皆赢的原则,但实际上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即使对于比较亲密的同级哥们儿,本来有这样的愿望,实际上也做得不够好。难道这个要求太理想了吗?不,这是切实可行的利己与利他的协调统一。那为什么真正做到很难呢?因为最佳选择必须要有最佳心态。有许多人心态不积极、不开放,活得太累、太烦,连为别人高兴一下都不容易,怎么能选择贯彻双方皆赢的原则呢?
也许有人会问:“我为同级高兴一下有什么用?”不错,你为同级高兴一下,欢呼一声,鼓几下掌,没人会给你发奖金,你自己的烦恼也不会因此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提出这样疑问的人,大概没有尝试过心态积极的好处和甜头。那么,请问你听一支优美的乐曲,或者和哥们儿随意地闲聊一会儿,或者读了一本使你感兴趣的书……这类平常的小事有什么用?孤立地看这些事情,谁也说不清有什么用,但从这些小事上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态度、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言谈举止却具有决定你命运的作用,也代表了你的交际能力与水平。
选择和实行双赢原则,必须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人格魅力。当你的同级取得成绩或得到提升时,你不妨在他面前表示一下你的喜悦,真诚地为他叫声“好”,相信不论是对方还是你自己都会受益匪浅。
第三,投桃报李,两厢情愿。有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天色已晚,还没有寻找旅店。他正着急,碰到一个老农。他在马上喊:“喂,老头儿,这儿有旅店吗?还有多远?”老农说了声:“无礼!”“五里?”他以为不远,便猛加几鞭,朝前跑去。他跑出十几里,也不见人烟,越想越不对头。他猛然醒悟过来,拨转马头又往回赶。他见那位老农还在路边,急忙下马,诚恳道歉:“老伯,请您原谅,我刚才太没礼貌了。请您告诉我,这儿有旅店吗?”老农笑了:“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我也不该让你白跑路。找旅店的路口你已经错过了,如不嫌弃,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轻人满心欢喜和感激。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投桃报李、相互友好、达成双赢。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由人际交流产生的,它是人际交流的一种效应,因而,它也就必然随着人与人的相互刺激与交流的变化而变化。
从客观上讲,真正的感情只有在“两厢情愿”、“投桃报李”的基础上产生和增进,因为感情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效应——自古以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不就是“投桃报李“的效应吗?
而与同级的关系,也是需要遵循“投桃报李”的原则的。
当年,某学院博士马某,在寻求体现自身价值的职业时四处碰壁,他不抱多大希望地来到某公司求职,没想到技术部经理毫不犹豫地接收了他。问及待遇时,马某说:“在大学里我是讲师,在这里没法降低。另外,我有失眠的毛病,请考虑为我解决一个单间。”技术部经理都应允下来,并逐一落实。后来,马某凭自己的才能与实力被公司任命为被某部经理,并与技术部经理一起搞一项技术改造的时候,另一公司的老板找到马某,说如果马某能到他那里去,年薪20万元,还给他配备高级轿车;同时,他还告诉马某,如果一时拿不定主意,日后只要打个电话,随时可以去施展才华。马某没有答应那位老板的请求,因为他觉得,自己一旦离开,技术部经理必然难以独立完成技改项目,他不愿让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同事过于难堪。
是什么东西把马某的心留住了呢?是他在公司里体验到相知的感情。你对别人“投之以桃”,别人也会对你“报之以李”,双赢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样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