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之间最怕互相拆台。本来很有可能办好的一件事情,有人拆台,结果办砸了;本来眼看就要成功的事情,有人拆台,也功败垂成了;本来就没有多大成功希望的事情,有人拆台,那结果更是可想而知了。拆台不仅会把所做的事情搞糟,而且会使被拆台的人颜面丢尽,不仅会引起上级领导的不满,而且会使他在下级面前威信尽失,使今后的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某公司人事部最近新来了一位经理,工作认真负责,下级对他也很尊敬。但是有一次在工作接触中,业务部王经理不经意地向人事部的一位秘书透露了一个消息:人事部经理是某董事的亲戚,否则按照他的资历根本不可能坐上经理的宝座。言谈之间,王某流露出颇为不屑的神情。这个消息在人事部很快传开了,那位新经理却不知情,仍然像往常一样工作着,只是觉得,下属的态度似乎有所改变。以前下属见到他总是热情地主动打招呼,现在却似乎老远就躲着走了,尤其是资格较老的几位副经理,言谈举止间颇有些不敬之意。以前他每下达一项命令,总是能够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但现在“阳奉阴违”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布置下去,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有人当面提出反对意见,使他面子上很过不去,工作阻力越来越大。后来,他了解到,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由王某的一句话引起的。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这两位经理之间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那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拆别人台的人,也必然会遭到别人反拆台的报复。你今天打他一拳,就要提防他明天还你一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拆人家台的人,必然不会有好人缘,因为在别人眼里,你不够光明磊落,而是一个喜欢给人“下绊子”的“小人”,不仅同级领导对你不满,不愿与你合作,就是上级甚至自己的下级,也不会喜欢拆台的人。上级需要自己的下级精诚合作,有大局观念,这样才能把他布置的任务很好地完成。如果下级之间相互拆台,交待的任务不能完成,那怎不令他头疼呢?对于自己的下级来说,他们也希望自己的领导是一个正人君子,跟着这样的领导,脸上也有光彩,而且,喜欢拆台的人也不会干出什么大事业来。
因此,要想处理好与同级之间的关系,就不要做喜欢拆台的“小人”,不但不能拆台,而且还要想办法补台,给同级打圆场、争面子,支持他把工作搞好,这样也就等于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同盟军,何乐而不为呢?要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结。
现实中,同级同事在一起工作,往往会因为在某些问题上意见、态度、看法不一致而发生分歧、矛盾。面对这些分歧和矛盾,回避是不行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形成彼此间的隔阂,影响彼此的关系,影响工作的开展。所以,同级之间要顾全大局,从维护团结的愿望出发,坚持做到“是非问题论清楚,一般问题不在乎”。对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不妥协,不回避,不让步,但又要讲求方式方法,避免言辞激烈,伤害对方感情,还要注意不要把矛盾公开化、把同级之间的隔阂扩展到上级和同事中去。对一些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小事,应采取不细究、不计较的态度,对己严,对人宽,谦和忍让,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一,治人和治己相结合。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有多种原因,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还可能有“第三者”的原因。因此,要消除隔阂,作为矛盾的双方,都应该先从“治己”开始,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寻找自身的原因,确定消除隔阂的最佳方式。即使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在对方,也应如此。这里,治己既是治人的前提,又是治人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做好治己就能产生强烈的“治人效应”,进而使隔阂得到消除。相反,如果一味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只“治人不治已”,就会引起对方反感,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对对方作无原则的迁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持原则,该“治人”也要治,在小节上不计较,把治己与治人巧炒地结合起来。
第二,回避与等待相结合。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是常有的事,只要双方都出于公心,没有个人的私怨,心胸都比较开阔,即使争执起来,也不难和解。但是社会是复杂的,同级之间的隔阂也会引起个人私怨,甚至可能发生冲突。当同级之间的隔阂比较严重,并且一下子难以解决时,应暂时回避一下。暂时回避,表面看来似乎是消极的,其实不然。特别是对方成见比较深时,暂时回避本身就能起到冷处理的作用。回避不是逃避,而是为了不让隔阂加深、在回避中等待解决隔阂的时机。等待,不等于放弃。任何事情,都要给人留有一定的思考和选择的时间。同级之间的隔阂,常常在回避与等待中自然化解,回避与等待是处理同级关系的一种艺术。当然,什么样的矛盾与隔阂应该回避与等待,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求同与存异相结合。对于同级之间的一些隔阂,可以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方式加以解决。比如存异法,是在相互之间,暂时避开某些分歧点,求得某种共同点,以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间求得某种认同,就会相互之间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人”效应,在此效应下,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就容易消除了。而心理学中的认同,其方式之一就是生活中常讲的求同存异。在工作中,具体的求同存异方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寻求过去交往中的共同点,如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观点等。当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时,回忆或寻找以往相互交往中的共同点,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从而淡化相互之间心理上的隔阂。
其次是寻求现实交往中的共同点,如现存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目标。同级之间寻找到这些共同点之后,就会自然产生顾全大局的心理,也就是产生求同存异的感觉和要求。在这种心理感受和要求的作用下,同级之间就会谈化冲突意识,使隔阂逐渐消除。
最后是寻求未来交往中的共同点。在同级交往中,寻找未来交往中的共同点,如未来的共同命运、共同前途、共同的合作关系,也会使同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减弱、隔阂清除。
而要做到这些,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胸怀宽广,主动寻找消除隔阂的办法和途径,而不要挟私抱怨,扩大矛盾,加深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