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上级会比下级考虑问题周全些。但是上级也是人,而且也只有一个脑子想问题,也会有想不周全的地方,甚至也会出现失误。这就需要下级助他一臂之力,为上级保驾,替上级护航,代上级受过,替上级摆平。
第一,巧妙弥补上级的无知。通常,领导都是具备某种技术特长或专业知识的,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仅有专业知识还不够,技术特长和专业知识只能保证做好某一项工作,而管理工作却是千头万绪的。还有一种情况,领导由原部门调任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他原有的知识结构可能已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这会使他显得无知。如果你能弥补老板的这种无知,对他是一种很好的帮助。
首先,你要确认这种无知。比如,一个长期担任总经理秘书的人可能被提拔作为人事部门的经理,他也许对秘书工作了如指掌,但对人事部门的工作却了解不多,你要首先弄清这一点。
你可以先预计一下领导的无知程度,并在实践中加以证实,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得出结论,总之要搞清楚。
然后,你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弥补。比如你可以争取做一些领导并不是太了解的工作,而把他可以顺利完成的工作留给他。切记,不可当面或在公共场合指出领导的无知,无论这在客观上是如何的真实,他主观上都不太愿意承认。你可以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特别是没有别人,或者别人没有注意你的时候,向领导提及他的无知,当然要用比较婉转的语气和方式,然后告诉他有关知识,也许他能够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增长见识。
有这样一位下级,他在一家公司的公共部门任副经理,他的外事工作知识相当丰富。在公司的一次人事变动中,来了一位新领导,这位领导在人事部门工作了三年,成绩斐然,看来是公司准备重用他,在此之前把他派往另一个部门锻炼一下。
工作中,他发现这位新领导在外事知识上很欠缺,接待外商时缺乏应有的知识,在走马上任的头几天里,出了一些洋相:
有一次,公司需要接待一位前来访问的外商,领导为了表示足够的重视,决定亲自布置接待场面。这位下级发现领导对这方面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于是他便劝阻领导,说这些小事勿须领导亲自操刀,由他代劳即可,领导终于同意了。结果,这次接待活动搞得非常成功。
在事后的宴会中,他在与领导闲聊时,透露出外国人都有什么禁忌和偏爱,夹杂一些笑话,在言谈中,领导便学到了不少知识——这实在是个聪明的下级。
第二,让你的领导放心。做下级的,不但要勤于工作,还要勤于思考,多动脑子,把各项工作做得周到些,圆满些,让领导放心。
首先,上级考虑周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上级的布置去办,使上级放心。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却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许多多的工作,上级布置得已经相当周密,只要按上级的吩咐去办,工作就能做得非常圆满。但也有例外情况,有相当部分的工作如果没有上级的督促、检查,就达不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如果你的上级在谈到你时说:“你那里可以不去检查,我完全可以放心。”那简直是你莫大的光荣。这表明上级对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已经认可。
其次,上级考虑不周到的问题,要开动脑筋把事情办周到些,使上级放心。这一类事情如果没有办圆满,责任当然不在下级身上。但是,如果你能帮助上级将事情办得出乎意料的圆满,上级会非常感激你,喜欢你,并在今后加倍地信任你。有一位总经理派一位下属去外地协调一笔生意,想挽回一笔经济损失,因他工作忙,只简单交代了几条原则就让这位下属出发了。后来,总经理想到这个问题太复杂了,还有两点应该交待的竟忘记了。正当总经理心急如焚的时候,这个下属回来了。他告诉总经理:对方对这次的处理很满意,答应以后给予更多的支援。所以如此,是因为他除了按总经理的话向对方说明情况以外,一开始就代表总经理向对方过去一段时间对自己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又说明总经理没亲自来的理由,并表示歉意。对方原来对这个问题就有气,恰恰总经理没交待这一点。由于这位下属采取了高姿态,一下子就使对方的心理得到了平衡,双方进入了友好的谈判气氛。中途,他发现其中有几万元的经济损失理应由自己这方负责,没等对方提出,就承担了责任,使对方非常感动,这也是总经理没有交待的。对这样一个勤于动脑、办事周到的下属,又有哪位领导不喜欢呢?
再次,上级没有想到的问题,要能够想到。如果上级在,要及时提醒,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上级不在,更要及时主动地把上级没有想到的工作做好。
最后,上级考虑错误的地方,要及时帮助纠正。上级的错误,不一定要他的上级来发现和纠正,聪明能干的下级同样可以发觉和纠正上级的错误。比如,有位经理要进行一笔非常错误的投资,手下一位主管及时全面地向他分析了形势,并建议他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将会出现的问题,使他的头脑一下子冷静下来,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也是一种“担责分忧”,为上级减少了以后可能出现的麻烦。
有的下级本来是聪明能干的,但他们并不像上述那样,处处让上级放心。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头脑中,并不存在着为上级“造资本”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下级把工作搞好了,上级就可以官运亨通了,得利的是上级。这当然是大错特错了。为上级担责分忧,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上级领导在更大程度上代表着事业,代表着全单位成员的整个利益,为上级担责分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忠诚于事业,忠诚于整体利益。
第三,甘愿替领导受过。领导所管的事情很多,但并不是每件事情他都愿意干、愿意出面、愿意插手,这就需要有一些下级去干,去代上级摆平,有时甚至要替上级受过。
有些人很不注意上级愿意干什么工作、回避什么事情,这就往往容易得罪上级,惹出麻烦。某化工厂因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引起社会关注。省电视台记者到该化工厂来访时,最先碰到该厂办公室主任陈某,陈某怕说不好承担不起责任,就对记者推卸说:“我们厂长在办公室,他说了算,有事你找他去吧!”结果,记者闯进厂长办公室,把厂长抓了个正着,厂长想回避也躲不开了,硬着头皮接受了采访。事后,厂长得知陈某不仅不提前通风报信,还说了那样一句话,很生气,很快便炒了陈某的“鱿鱼”。
陈某受的教训很深刻:记者采访质量问题本不是光彩的事,按道理,从为上级着想的角度讲,他除了应实事求是地讲明问题的原因外,还应该维护上级的面子,替上级分忧,而不该把事情全推到厂长一人身上。
一般地讲,上级有几愿几不愿。
首先,上级愿意做大事,不愿做小事。上级的主要职责是“管”而不是“干”,是过问大事而不拘泥于小事。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小事应由下级承担。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上级因为有较大的权力、较高的职位,面子感和权威感较强,做小事在他看来显然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有损上级领导的形象。比如接电话、组织市场调查等都是上级不愿意干或不愿介入太多的,这些事情便只能由下级分担了。
其次,上级愿做“好人”,而不愿做“坏人”。工作中矛盾和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上级一般都喜欢由自己充当“好人”,而不想充当得罪别人或有失面子的“坏人”。
一位作家在《如何与老板相处》一书中举了个实例,香港有位企业巨头,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那是因为任何人跟他谈任何事情,从来都不会得到否定答案。当然,他并非有求必应的“黄大仙”,碰上他真想合作的对象或他肯出手相帮的人,就会亲自出面,卖个人情。不然的话,一律由他的下属以各种不同的理由回绝对方,否则,他是不会露面的。
愿当好人,不愿演丑角的心理是一种很普遍的领导心理。此时,上级最需要下级挺身而出,充当马前卒,与自己演好这场“双簧”。当然,这是一种较艰难而且费力不讨好的任务,一般情况下上级也难以启齿向下级明说,只有靠一些心腹揣测上级的意思然后再去硬着头皮做。下级做了上级心里有数但不会公开表扬你,如果下级因为粗心或不看上级的暗示而把他弄得很尴尬,上级肯定会在事后发火。
还有一点,上级愿意领赏,不愿受过。闻过则喜的领导固然好,但大多数领导还是闻“功”则喜,闻“奖”则喜,鲜有闻过而喜者。在评功论赏时,上级总是喜欢冲在前面;而犯了错误或有了过失之后,许多上级都争着往后退。此时,上级亟待下级出来保驾,代自己受过。
代上级受过,除了那些原则性或特别严重的错误外,实际上是无可非议的。从组织工作整体讲,下级把过失揽到自己身上,有利于维护上级的权威和尊严,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受过的角度讲,代上级受过实际上培养了下属的“义气”,并使自己在被“冤枉”的过程中提高预防错误的能力。结果,因为你替上级分忧解难,赢得了他的信任和感激,以后上级一定会回报你,给你“吃小灶”。
第四,关键时刻露一手。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人受到诸如“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埋怨,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刻不能替上级担责分忧,反而使他大受其苦,因而受到上级的批评。像“砸锅”一类的事是俯仰皆是,随处可见。
“失街亭”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马谡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员大将,曾屡立战功,但因他教条主义、刚愎自用,在街亭一战中失利,损兵折将,丢失街亭。结果,不但寸功未立,反丢了“卿卿性命”。马谡其人,不但未能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而且在关键时刻使己方先机尽失,这样的下属也着实令人失望。
关键时刻,能够主动为上级担责分忧,其精神可嘉。但担责分忧必须建立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并且必须对任务本身有个客观的认识,如果光凭一片忠心和热情,去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那就犯了大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自讨没趣,甚至付出沉痛的代价。
关键时刻,下级的表现不论是好还是坏,都会给上级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上下级今后的关系影响至深。因此,关键时刻“露一手”,是赢得上级信任的“妙招”。这就要求下级要善于发现某些关键时刻,善于创造关键时刻。一般地讲,关键时刻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上级派下难度较大而且影响较大的任务时,做好这样的工作对上级而言至关重要,下级应当全力以赴,协助领导圆满完成任务,不可袖手旁观,或者看笑话。
其他同事忙于其他事情,人手不足但事情却很多时,也要多承担任务,并井井有条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干得相当出色,上级自然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所以不要推卸责任。
遇到突发事件,上级与同事都拿不出办法时,要冷静、稳妥地出谋划策,把问题解决好,表现你的超群才干。
在领导需要帮助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那就再好不过了,这就叫“雪中送炭千金难买,锦上添花一文不值”。
对关键时刻的把握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有的下级在平时默默无闻,并无什么突出的表现,但在一些非常关键、领导特别关注的情况之下,他却能表现得尽善尽美,受到上级的赏识,这不能不说其手段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