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吹捧逢迎讲艺术

吹捧逢迎领导人人都会,但要吹捧得有效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实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用点手段,讲点方法。

第一,先从小事开始捧。有些下属总爱找一些上级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吹捧,他们认为事情不大,就不足以产生轰动效应,也就不能使上级深切体会到吹捧的“份量”。于是,他们专门对上级所做的一些“大事”进行吹捧,诸如上级在调整领导班子中的卓越表现,上级为公司挽回了多么大的经济损失;上级的谈判技巧有多么高超等等。其实,上级所做的那些“大事”总是有限的,光注意“大事”,有一天你会发现在上级身上找不到什么可以吹捧的东西了。另一方面,上级所做的一些“大事”,所取得的一些较大成绩,都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而且一定有许多人已经向他表示过祝贺了,这时候如果你再去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上级就不会再有什么大的感受了。对于你的吹捧,他也只是出于礼貌,点点头,或者说一声“谢谢”,事后回想起来,恐怕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哪些下属说了哪些话,因为大家说得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随“大流”去吹捧上级,往往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大家都去吹捧一种东西,就像大家都没有去吹捧一样,因为在受吹捧者的心里,大家仍然处于同一位置上,既没有与这个人更靠近些,也没有同那个人更疏远些。

正因为如此,下级在吹捧上级时,不仅要注意上级所做的“大事”,更要注意上级的一些小事。上级身上的一些细微变化,偶然发现的上级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优点等,都是应该注意的,而这些方面又是一般人不太看重的。如果你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另辟蹊径”,那一定会出奇制胜,大有收获;上级也会因为有人发现了自己的这些优点而欣喜异常,把你视作“知音”。常言道:“知音难觅”,一旦发现,器重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一个人身上小的优点和长处是很多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具有一双慧眼,能否及时地发现和欣赏。例如,对某位经理,你没有对他的管理能力大加吹捧,而是称赞他在木炭上烘烤牛排的方法,你因为对他不突出的一些优点加以吹捧,他才会对你的吹捧感到更加兴奋不已。

第二,直接吹捧讲方法,一般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吹捧,是指那些不以借他人之口转达自己吹捧之意为目的的吹捧。它包括下级对上级面对面的吹捧和为了让他人了解上级而对他所取得的成绩及其优点所作的吹捧。直接吹捧,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

首先,直接面对,表扬上级。用口头叙述方式,说明对上级行为的赞同或者看法上的一致;夸赞上级认识的先进性、敏感性,衬托出自己认识上的差距;这样的吹捧,话不要多,言中关键,点到为止,曲尽其妙,使上级从中得到认同的喜悦。

其次,在下级和同事中吹捧自己的上级,可以介绍一些上级关心下属疾苦的事实、成效,疏通一下上级与下级的误解,介绍一下上级正欲采取措施解决上下级矛盾中的问题。对于大家还不甚不解的上级的优点、长处,也可作些介绍。

再者,向群众吹捧上级。上级做出突出成绩、关心下级疾苦、采取重大举措、成功解决了某些难题等,都需要向周围的人作宣传,这不但是在吹捧上级,更是为自己的升迁铺平道路。下级在上司身边工作,最有资格、最有理由、最有身份担当这一重任。

向群众吹捧上级,要通过新闻媒介。下级可以向他们提供准确、详细的资料,给他们采访创造方便条件。必要时要亲自动笔,撰写稿件,这是下级的使命和职责。

用书面方式吹捧上级,不要有随意性。要抓住重大题目和真实的内容,加以认真提炼、撰写成精品,而且需经上级本人同意,千万不可出于好心抢时间而出现谬误,导致上级的被动。

吹捧上级要避免负效应。一是在众多领导面前,吹捧某一位领导或者自己的直接上司是不适宜的,有亲疏之嫌,也有碍于被吹捧者的面子。二是在人们对上级有误解或对立情绪的情况下,不要用吹捧的办法,而要用疏通、缓解的办法,否则会火上浇油。三是不要吹捧“弱智”:上级的工作本来是四平八稳的,硬要说他雷历风行;上级的字写得不好,硬吹捧他擅长书法。这种吹捧可谓无中生有,只会事与愿违,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费力而不讨好。

第三,“无意”吹捧最惬意。“无意”吹捧就是不是有意说给被吹捧者听的吹捧,这种吹捧往往被人认为是出于内心,不带私人动机。《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次,贾宝玉因为史湘云、薛宝钗劝他为官作宦、入仕从政,便对史湘云等人吹捧林黛玉道:“林姑娘原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她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碰巧黛玉这时刚好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使她“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互诉肺腑,感情日深——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和自己三人中只吹捧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吹捧是很难得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的林黛玉恐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哩!

无意的吹捧,虽然出自无心,但可以得到空前的成功。

有位公司职员向副经理借一本法律书,但不巧得很,副经理那里也没有这本书。看着职员着急的样子,副经理想了想说:“这样吧,你到总经理那里看看,他学识渊博、博览群书,没准他那里会有。”职员找到总经理说明来意,总经理就问:是谁告诉他的?这位职员说,副经理说的。总经理笑道:“我是学企业管理的,他怎么会想到我有法律书?”职员于是将副经理的话说了一遍。听了职员的回答,总经理感到由衷的高兴,从那以后,对副经理非常关照,虽然副经理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副经理无意中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对总经理的吹捧:学识渊博、博览群书,这是对总经理才能的认可和称道。无意中的一句真心话,比平时面对面的一万句奉承的话更有效,这也符合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要知心腹事,且听背后言”,真实感情的流露,往往是在私下。

“无意”的吹捧关键是在“无意”二宇,这就是说,吹捧者不是有意那样说,不是为了博得上级的欢心,故意说些“甜言蜜语”。这样的吹捧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是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因此,“无意”吹捧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它需要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吹捧者从心里欣赏对方,觉得对方值得吹捧。

作为下级,如果能做到对上级的“无意”吹捧,那是再好不过了,这也说明你对上级的忠诚和尊重。

第四,学会借他人之口。对上司进行吹捧有多种方式,比如前面所说的直接吹捧,也可以间接吹捧。间接吹捧就是不直接面对上级,而是借他人之口将自己的吹捧之辞传递给上司,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

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妙用,应视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级直接吹捧上级时,对方可能会以为那是应酬话、恭维话,只能“你那么一说,我这么一听”,而不必当真;其他人也会认为你是在巴结上级,别有所图。

吹捧若是通过第三者传达,效果便截然不同了。此时,上司必定认为那是认真的吹捧,毫无虚伪包含在里面。于是就会真诚接受,而且对你也会另眼相看,所以,当上司不在身边时,不妨对其他同事将上司的优点和成就大肆吹捧一番。吹捧的范围可以很广,例如,可以吹捧一下上司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上司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上司教育子女的成功之处、甚至他今天得体的服装,你还可以谈谈上司的“历史”,提提他的“当年勇”等等。如果其他同事与你有不同看法,你也没必要去争论,毕竟,这只是你的个人观点。相信吧,你的口舌不会白费,总有一天,你的这些溢美之辞会传到上司耳朵里,他会因为有你这样的“知音”而感到高兴。

“第三者”,不仅仅是自己的同事,也包括其他人。比如,在看到上司的妻子时,你可以适当地赞美一下上司,甚至在看到上司的子女时,也可以说一些诸如此类的话:“你爸爸为公司的事情操碎了心,你得劝他多多休息,保重身体”;“听说你工作干得不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如果有一天,你上司的上司来你所在部门视察工作,那也要寻找时机进上一言,好好把自己的上司赞美一番。当然,赞美时一定要言之有据,不可为吹捧而吹捧,恐怕这是上司最期望的了。自己替自己说好话,容易使上司心存反感,而由自己的下属代言,又可给上司留下较为客观的印象,效果会好得多。这样一来,上级对你可能就要“感激涕零”了。

第五,吹捧也要讲时效。吹捧是对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才干及其他积极因素的肯定。通过吹捧,人们了解了自己的行为活动的结果。可以说,吹捧是一种对自我行为的反馈,反馈及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下级对上级的吹捧,也要坚持及时的原则。当上级刚刚谈成一笔生意,当他圆满地完成了一项工作时,要不失时机地吹捧他。要知道,上级取得成绩时的自豪感不仅要由其上司的赞扬来加强和巩固,更要由其下级来巩固和加强。下级的真诚吹捧,会使上级感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自己的心血没有白废。下级的真诚吹捧,也会使上级感到下级对自己的支持和尊重。

如果上级取得了成绩,而下级没有丝毫的表示,上级就可能会猜疑,如上级可能会想:“下级不向我表示祝贺,是不是他们对我有意见?”“他们没有说一句赞扬的话,是不是觉得我取得的成绩根本不算什么?”“他们态度这么冷漠,是不是嫉妒我?”诸如此类。

或者在上司取得成绩后,下级并没有马上表示祝贺,而是过了一段时间,比如一周后才有所表示,那么,同样会引起上级的猜疑。上司可能会认为你现在才向他说一些吹捧的话,是听从了别人的建议,怕得罪他才这样做的:你本人并没有什么诚意,只是事后随便“应应景”而已。

吹捧别人从相对意义上来说具有时效性,一旦过了吹捧的最佳时机,吹捧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这一点是每个下级都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