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处理下级与上级的关系有一条“通则”,即“以上为重,以上为尊”。社会的变革,使这条“通则”发生过种种变化,但是,以上级为重的基本原则没有变,下级要尊重上级的思想也没有变。
轻上傲上是一种思想误区,是把人格平等原则和上下级关系对立起来,是把才能作为向上级炫耀自夸的本钱企求重用,因而是不适宜的。有些下级虽然有一定的才华,但却不能正确对待上级,牢骚满腹,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前程。
社会心理学认为,有效的社会行为有赖于人们对个别社会事件和社会刺激的准确认识,也依赖于包括对自己在内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准确认识。角色地位与主体行为必须与之相符,才能够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处于常态,保持和谐。
要避免轻上傲上,就要坚持从属原则。下级从属于上级是角色决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从属原则不能变。在上下级关系上,上级为重、为主,下级为轻、为从。下级的才能有可能超过上级,但并不能改变其从属地位,不能把它当做轻上傲上的资本;上级有某些缺点甚至错误,也不是可以轻看的理由。自觉地尊重上级、服从上级,在非原则问题上顺从上级,是下级的本分。
只有下级从内心里尊重自己的上级,才能与上级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整个组织也才能正常、高效地运转。蔑视上级、我行我素、对抗上级,不仅会损害团体的利益,对自己也没有丝毫的好处。夹起尾巴做人,可能有损你的一点面子,但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
比如,上级批评下级,是天经地义、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下级批评上级则要讲究方式方法,使上级接受批评而不感到过于难堪。要让上级接受批评,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给他足够的尊重,不使他太丢面子。
例如,唐太宗常常对魏征当面指责他的过错感到生气。一次,唐太宗宴请群臣时酒后吐真言,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尽心尽力,当时确实可恶,我不计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说无愧于心。但是,魏征每次劝谏我,当不赞成我的意见时,我说话他就默然不应,他这样做未免太没礼貌了吧?”长孙无忌劝道:“臣子认为事不可行,才进行劝谏;如果不赞成而附合,恐怕给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为然地说:“他可以当时随声附和一下,然后再找机会陈说劝谏,这样做,君臣双方不就都有面子吗?”唐太宗的这番话流露出作为领导其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注。
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这种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又扎根于伦理型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根深蒂固,无人能免。
在上级眼里,如果自己的下级在公共场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丢了面子,那么这个下属肯定是对自己抱有敌意或成见,甚至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地公开发难。无论你是他喜欢的人,或是他不喜欢的人,在公开场合不给上级留面子的结果就是上级要么给予以牙还牙的回击,通过行使权力来找回面子,要么就怀恨在心,准备秋后算账。
这种结果,自然是任何一个下级在提出批评和意见时所不愿看到的,也违背了他的初衷。他大概忘记了,无论是上级,还是他本人,都生活在充满人情味儿、十分讲究人际和谐的同一个社会里。
上级十分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尤其是有其他领导和众多下属在场时的形象,这不仅仅是因为有文化在潜移默化的起作用,更在于上级从行使权力的角度出发,维护自己的权威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变得愈发强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如果下级的意见使上级感到难堪,即使他是出于善意,即使他“对事不对人”,但其结果却必然是一样的:使上级的威信受到损害,自尊受到伤害。
权威受到挑战,行使权力的效能便会大打折扣,它影响着上级在今后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方面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因为权力的效能是以服从为前提的,没有服从,权力就会空有其名。因此,当上级当众受到下级的伤害,丢了面子时,即使当场不便发作,日后也会忌恨在心,甚至伺机报复。因此如果不这样的话,可能还会有其他下级当庭责难,大出其丑,这就叫“杀一儆百”!
既然如此,下级在公共场合给领导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给领导留面子。
留面子,首先表明你对领导是善意的,是出于对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帮助领导做好工作,这样,他才能够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留面子,还表明你尊重领导,服从他的权威,你的意见并不意味着你在指责他,相反,是在为工作着想。
留面子,其实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余地,下级可利用这个余地同上级在私下里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同时,这个余地还暗示上级:下级只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议权,而上级仍留有最终的决定权。留有余地,会使下级能够做到进退自如,一旦所提意见并不确切或不恰当,还会有替自己找回面子的可能。
当然,公开场合提意见要注意上级的面子,并不是鼓励下级“见风使舵”,做“老好人”,而是在提意见时要注意场合、分寸,要讲究方式、方法。
第一,用称赞的方法批评。发现上级的成绩同时也发现错误、缺点时,可以用讲成绩称赞的方法去批评上级。但这种称赞要适当,要真实,要留下“缺口”让上级思考醒悟,使上级感觉到你已经看出了他的不足之处,由于尊重他而没有说出口,要让他自己去感受。
第二,用“转口”的方法批评。感觉到上级有某些错误,并且已在群众中造成影响,而上级自己还没有觉察,那么下级可以带着私人感情,借别人(不指名)或群众之口,给予提醒,引起上级警惕。
第三,用商量的方式批评。用商量、讨论的口吻提出上级的某些失误或失当之处与之研究,并请上级做出判断。
第四,用“提供信息”的方式进行批评。当上级的失误初见端倪,立即提供准确信息加以证实,促使上级及时采取措施匡正失误或把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五,用阐述的方式批评。发现上级有较大的失误,要准备充分的理由、事实、数字依据,选择较为恰当的场合,如单独会见或上级心情较好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上级询问,则要以忠诚的态度,由浅入深,把根据摆出来,周密而又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上级同意了是一件好事,如不同意,要自我下台,缓和地表示:“您的看法有道理,我再想一想”,留下再提建议的“伏笔”,切不可跟上级来“横”的。
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以上级的忠实合作人的态度出现,表现得谦恭有礼,以“低姿态”衬托领导的“高大形象”。如果上级坚决拒绝、不耐烦、表现尴尬,或者嘴上说,“你把心里话都说出来”,表情十分不自然时,要停止批评,并向上级表示:“我考虑得很不成熟,有些看法可能不够妥当,请您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