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摸清上司的底牌

古代兵书《孙子·用间》说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为下属,不知道上司的喜怒哀乐,怎么能与其相处好呢?与上司相处,第一要务就是要想办法摸清他的底牌,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初次接触你的领导,每个人都会忐忑不安,心里会犯嘀咕:“领导是个什么样的人?是红脸还是白脸?”要知道,当你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去见那位即将成为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你的前程、影响你的命运、制约你的行为的人的时候,也就是你了解领导的开始。

人与人的第一次见面,一般会在对方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往往不太容易。由于形象给人的感官刺激最直接也最强烈,再加上初次见面大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第一印象的形成会产生持久的首因效应,影响着人们日后的进一步交往。

当你的领导以一副精明能干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时,西装革履、气宇轩昂、谈吐优雅、观念新潮,你是否会感到他对你的事业能产生一种激励之情,一股与之共同搏击奋进的激情会涌遍你全身?如果你的领导属于保守型,衣着简朴、沉着稳健、平易近人、思想正统,你是否有与慈爱长者接触的感觉?也许你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产生信赖、敬重的感觉。

或许,你会发现你的领导与你理想中的形象相去甚远:或是太土气,精神风貌与时代不合拍,与身份不相符;或是太洋气,举手投足“洋泾浜”,让人可望不可及;或是太傲气,让人不敢仰视,敬而远之;或是太随便,缺乏威严,让人敬畏不起来。然而,不管怎样,你随意挑选领导的可能性不大。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你个人好恶如何,你都必须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其实,第一印象并不完全客观,任何人都比你初次感觉到的更为复杂。所以,真正认识一个人,不是通过一两次交往就能完成的,不要让第一印象限制了你对领导的深入了解。

随着工作中的进一步接触,领导的形象逐渐在你的心目中丰满、完整,你对领导的认识也就更具立体感。历史学家认为,认识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探知他的过去。一般说来,你应当知晓:领导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受到什么程度的文化教育、学的什么专业?毕业于哪所学校?曾在哪些部门工作过?具有什么才干?有过哪些工作业绩?他与同级的关系如何?他最欣赏什么样的下属?他在用人方面有哪些与众不同?他是否敬业?生活作风是否严肃?是否廉洁自律等,这都是作为一名下属应当了解的。

比如,当你第一次走进总裁办公室,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工作时,发现他边听边离开座位,走到窗前向外凝神眺望。你的心里感到颇不痛快,觉得受到了怠慢与轻视。尤其是从侧面看去,总经理仿佛全神贯注于窗外的景色,似乎忘记了你的存在。你该怎么办?是停下汇报,等待总经理重新回到座位上,还是继续汇报下去?此时的你,切不可感情用事,须耐心等待。事后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总经理果然转过头来,提示你继续谈下去。

其实,这丝毫没有神秘之处,你完全可以从同事那里得知,这是总经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在与外面景色的交融中,他才能够平心静气地理清思路,对问题深入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领导是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作为下级,应主动去适应他,才能够形成有机的配合力量。习惯的形成往往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人生百态,每个人的习惯都是其中之一。如果你的习惯与领导的习惯大相径庭,还是应该自己主动调适,而不可能让领导去适应你。

有趣的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不会做下级的人,对上级那些既无伤大雅、又与他人无关的一些行为方式大光其火,横加非议,理由就是看不惯。其实大可不必: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精彩,而又那么无奈,它不会按照任何人的喜恶去塑造芸芸众生。与领导相处,要学会宽容,以达观的态度面对他,你会发现,你所敬重的领导,不一定都具有让你喜欢的行为方式。让自己适应领导要比让你的领导适应自己容易得多。如果每个做下属的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那将会减少很多与领导之间无谓的是非摩擦。因此,用有效的手段得知领导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闻,了解领导的工作习惯,使自己尽快适应,这对你大有好处。

某秘书小姐刚刚上任几天,就明白了她的前几任纷纷离去的原因,老板对下属太严厉苛刻,吹毛求疵,似乎对一切都不满意:“电话记录不完整”、“材料报表不规范”等。整天生活在一连串的埋怨、指责之中。几天下来,搞得秘书精疲力尽,心烦意乱。用她的话说,老板有点“黑”。

有的领导,虽然有点“黑”,但还算厚道,难得糊涂、大智若愚,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精神放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有较为自由的行动空间和回旋余地。有的领导处处追求绝对完美,事事要求绝对正确,凡事都想胜人一筹、高人一等,结果搞得自己和下属都心力交瘁。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整日忙得天昏地暗,结果还是“受气的媳妇,一无是处”。

遇到后者该怎么办?如果你觉得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那么就要设法改变自己去适应他。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态度,这样的领导大多心地并不坏,不要因为工作习惯不合你的心意就对他反感,甚至不自觉地与他对着干。如果这样,那只能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其次,要分析他这样做的出发点,看他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他动机良好,是为了将工作搞得更好,而不是故意摆架子、寻谁的霉头,那么你就应该予以理解,变得心平气和一点;第三,要以平静安详的表情面对待他的浮躁和“吹毛求疵”,以友善的态度主动帮助他分担责任,减轻他的负担和压力,他会因为受你的感染而逐渐变得平和;第四,要尽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圆满周到、无懈可击,并适时地虚心向他请教,态度要虔诚、恭敬,要装得愚蠢一点,以便将他衬托得更高明,他会因自尊心得到满足而缓和自己的情绪。

那么,怎样去了解你的领导呢?一是从同事那里了解领导的情况,不过应局限于易于公开了解的内容,如年龄、学历、才干、经历等。另外,认识外单位的知情人也是信息来源。当然,初期的行为不可过分,否则,不仅会引起同事的警觉与反感,传到领导那里就更为不妥了。

还有一种了解领导的方法,那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戴尔·卡耐基曾说:“你知道一个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吗?不是行政才能,不是杰出的智力,不是热情,不是勇气,不是幽默感,尽管它们每一项都必不可少。依我看,应该是交朋友的能力。说得更简练些,就是看到人们最好的一面的能力。”常言道:“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如果你的领导结交的都是高素质的朋友,那么这位领导的品位肯定很高,对于下级来说就是值得信赖的人,可以与之建立超出上下级隶属关系的友谊,可以将他视为事业上可靠的良师益友。

领导对待落难朋友的态度,也能看出其是否可交。亚科卡在其传记中记述了他被福特解雇时的心情:“被解雇后我非常难过。我盼望有人打电话给我,跟我说,‘让我们一起去喝杯咖啡吧!我对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难过。’但是我在公司的大多数朋友都抛弃了我,这是我一生当中遭受到的最大的打击。”人倒霉时,就会产生悲凉伤感之情,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亲人、朋友的理解、同情和友爱。如果这种时候抛弃落难的朋友,而这位朋友又不是因为原则性问题而遭难的,那么这样的人是绝不可以与之深交的。尤其是领导,本可以利用自己的能量帮助下级澄清问题、恢复名誉、落实政策,却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最让人心寒的。

同时,你还可以从领导的个人爱好中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某公司的刘经理,工作出色,尤其擅长对外谈判。一日,随老板外出洽谈业务,几个小时的旅途中,远离公司大楼的老总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开朗、随和、健谈、幽默,与办公室里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高深莫测的形象判若两人。他与刘经理谈文学、谈艺术、谈人生百态、谈历史风云变幻……

刘经理发现,他们两人的知识领域很接近,有很多共同语言,思想很容易沟通,在许多问题上都能达成共识……于是,刘经理对自己的老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愈发敬重这位领导了,同时,也从如何贴近领导、迎合领导上面找到了突破口。

最后,了解领导对自己的期待、看领导是否重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有的领导可能会明确告诉你他很器重你,并告知他对你的期望目标,而有的领导可能就比较含蓄谨慎,只是暗示你说:“好好干,会有前途的”、“好好干,我是不会埋没人才的”、“我不会亏待你的”等类似的话语,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领导对你形成某种期待,只要他确实很器重你,就会为你创造相应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并推动你的成长进步。了解这些,你跟领导相处起来就会更容易一些,你按照领导对你的期望提出要求,也会较容易地得到满足。一旦领导对你寄予厚望,你就有了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也就可以为自己的前途好好设计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