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办事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时机。时机不到,你就是再求也没用;时机来了,你把握不住也不行。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宰相范雎受到秦昭襄王的充分信任,在内政和外交上为秦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使秦国在当时建立了霸主地位。他的权势不仅在秦国国内,在其他诸侯国亦有很大影响力。
但是,在他为相的后几年,出现了令范雎“惧而不知所措”的事情。事情发生在他为相的第七年,由他所推荐而被提拔为将军的郑安平,在和赵国的一次征战中苦战不敌、率兵投降。过了两年,他所推荐的河东太守王稽,又因私通诸侯被诛。按照秦国当时的法律,投降和私通外邦都是重罪,而推荐者也须连坐,就是说推荐者和犯罪者一样,也得被诛杀头。只是由于他深受昭襄王信任,才被豁免,存得一命。
相继发生的这两件事,使得范雎心里留下了很深的伤痕,也使他感到恐惧和不安。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了,那些早已虎视眈眈等候时机的各国说客们莫不大感兴奋。
燕国有一位名叫蔡泽的说客听到这一消息认为“机不可失”,于是立即动身前往秦国。一到秦国,他便托人介绍,晋见范雎。游说的人以及被游说的人都是说客出身,蔡泽现在的情形和十五年前范雎的经历大同小异,这使得范雎不禁产生了一种沧桑之感。他苦笑着接见了蔡泽。
蔡泽说道:“逸书上有记载:‘成功者不可久处。’你该趁这个时机辞去相位才算聪明,这样人们才会赞誉你的清廉,如同赞誉伯夷,同时你也才能够保持长寿,如同赤松子(仙人名,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如果你只知晋升不知隐退,只知伸不知屈,只知往不知退,必然会带给自己祸害。这个比喻,请您三思。”
范雎答应着说:“善。吾闻‘欲而不知止,则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则失其所有。’先生幸教,睢敬受命。”
几天之后,范雎进朝,推荐蔡泽,而自求隐退。昭襄王挽留他,但范雎辞意坚定,并假托重病在身,最后终获应允。
蔡泽主动出击,成功地抓住机会求人推荐自己,最后获得了宰相之职,踏上仕途。
同为说客的张仪,在把握时机方面也有令人称道之处,他并不是一味地张嘴就说,而是很讲究“说”的时机。《战国策》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张仪向楚王索要旅费盘缠的事情。让我们看看张仪是怎样把握时机的:
据《战国策》上记载,张仪到楚国游说,旅费用完了,就心生一计,前去求见楚王。楚王因为以前上过他的当,很不情愿接见他。心知这种情形,张仪便对楚王说:“我看大王没有重用我的意思,所以我想现在就离开贵国到北方去。”
楚王早就想赶走张仪,但碍于情面并没有这样做。听说张仪要走,心里暗暗高兴。下面,是他们的一番对话:
“请问大王在北方各国有没有您想要的东西?”
“像黄金、宝玉、犀牛、大象等等,我国都有,我什么都不缺。”
“大王是说连美女也不要吗?”
“你是说……”
“我在郑国和周国的街上,看到那里的女人们打扮得十分漂亮。简直如天女下凡、艳丽无比。”
“果真如此吗?我们楚国因为地处僻远,和中原各国的美女无缘,我很想得到那样的美女。”
于是楚王就给张仪大批珠宝,作为物色美女的费用。
在这段时间里,楚王除了郑袖这个宠妃之外,还有一位正配的王后(即南后)。这两个女子素来都是最受楚王宠爱的,得知张仪有意为楚王物色美女时,不禁焦急不安,于是赶紧派人去见张仪。“听说先生最近要到北方各国去旅行,这里有一千两黄金,是南后送给你的路费,并聊表敬意。”郑袖也送了五百两黄金给张仪。她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叫张仪千万不要带北国美女回来,即使非带不可,也请带些比她们丑的女子回来。
后来张仪去和楚王告别。他说:“最近各国都配有严格检查的关卡,一般旅客的往来都受到限制,所以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可否请大王赐给我一杯酒,作为饯别?”
“好吧!”
楚王按照张仪的要求,摆上了酒宴。
张仪见时机成熟了,就毕恭毕敬地向楚王说:“只有我们两人在这里喝酒实在很寂寞,能不能请大王召唤您心爱的人来斟酒?”
于是,楚王便召来了南后和郑袖,让她们在旁斟酒。接着张仪又毕恭毕敬地禀告楚王说:
“我实在惭愧!”
“怎么啦?”
“我虽然走遍了全国各地,还没有看见过这样漂亮的女子。虽然不知者无罪,可是上次我竟向大王提议让我到北方去寻找美女,这实在是太鲁莽了。”
“没关系,不必介意。事实上,我也在想天下大概再也找不到比她们更漂亮的女人了。”在场的郑袖和南后,都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心中对张仪感激不尽。张仪就这样成功地得到了一大笔金银财宝,继续他游说列国的事业去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一开始就摆出一副讨要盘缠的架势,相信楚王不但不会给他一毛钱,反而一定会喝令左右将他撵出去的。
看来,在求人办事时,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对那些暂时处于下风、居于逆境的求人者来说,就不仅仅是“重要”,简直就是“必要”的了。
战国时的安陵君是楚王的宠臣,很受器重,但是他也有后顾之忧。他的朋友江乙是这样分析他的处境的。江乙对安陵君说:“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下拜,无人不愿意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安陵君说:“这是大王太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指出:“用钱财相交的,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绝了;靠美色结合的,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处于危险之中。”
安陵君一听,恍如大梦初醒,恭恭敬敬地向江乙请教。
江乙对他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安陵君说:“我谨依先生之见。”
但是过了三年,安陵君依然没对楚王提起这句话。
江乙为此又去见安陵君:“我对您说的那些话,至今您也不去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不敢再见您的面了。”言罢便要告辞。
安陵君急忙挽留,说:“我怎敢忘却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几个月,时机终于来临了。楚王到云楚打猎,一千多辆奔驰的马车接连不断,旌旗蔽日,野火如霞,声威壮观。
这时,一只狂怒的野牛顺着车轮的轨迹奔过来,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头,把野牛射死。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
回朝后,楚王抽出带牛尾的旗帜,用旗杆按住牛头,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我万岁千秋以后,你们谁能和我共享今天的快乐呢?”
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我一进宫便与大王同席共座,出宫后更与大王共乘一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希望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我最大的荣幸。”
楚王听闻此言深受感动,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的宠信。
后来人们听到这件事都说:“江乙可说是善于谋划,安陵君可说是善于等待时机。”
由此可见,求人时等待时机的来临需要有充分的耐心。这个过程必须经过积极的准备并等待条件的成熟,而且等待时机绝不等于坐视不动。《淮道应》中南子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
尽管江乙眼光锐利、料事如神,但事情的发展不会像他想的那样顺利和平静,而安陵君过人之处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一直等待着楚王欣喜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这时安陵君的表白无疑是雪中送炭、温暖君心,因此也收到了奇效,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求人求职时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对任何人,尤其是年轻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棱角外露,初生牛犊不怕虎,总幻想能靠自己的学识在社会上取得相应的地位和成就。他们的锐气是惊人的,但也是短暂的,一旦遭受挫折,无情的现实会使其中一部分人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从而愤世嫉俗;也会使一部分人灰心丧志、自暴自弃,这是非常可悲的。
当时机未到时,必须学会等待。但是,时机来临后仍然消极无为,这种人就是愚蠢的人,也是最可悲的人。
机遇伴随时间而来,也伴随时间而去,它和时间一样是来去匆匆的。如果你不能牢牢地将其抓住,那么,它将和时间一起从你的指间滑落,留给你的将只是无限的怅惘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