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问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楚王具备豁达大度、宽容大度的素质。当时有人调戏自己的妃子时,却做出了令那位调戏者也没有想到的决定。之所以楚王当时能够顺利地平定内乱,夺取霸业,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与他的宽容大度、小事糊涂、善于笼络部属是紧密相连的。
曹操焚烧他的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糊涂事”。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袁绍被打得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中,得到自己军中有些将领写给袁绍的信。在别人看来,这正是一个查明内部有什么人是不稳定因素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查出了这一点,对曹操的事业来说又没有任何好处。袁绍被击败了,那些不稳定的因素也已经断掉了想法和希望。而此时的曹操正处于开始阶段,很是需要人手。
如果要查的话,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惊慌和恐惧,内部会更加的不稳定。所以,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的“糊涂”,他把收缴来的信全部都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对不稳定的人,表示理解。事实证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下属会因此而受到信任,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事业服务。
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的成就,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每个人几乎都会将自己一生的精力投注于这方面的努力。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提高做事的效率,然而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做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这也是做人的最难。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说起来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什么时机应当“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或在什么时机应该“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入入,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赶快到达人生旅途的目的地,因为路途的艰难使人心情烦躁,心情烦躁便觉路途艰难。但是我们如果静下心来,不把终点作为唯一的目的地,我们就不会感到疲惫,就会有闲暇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欣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当作好日子去过,充分体验伴随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牢牢地把握住现在。这就是生活的“糊涂学”。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出自郑板桥之口,不过,关于这四个字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据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首,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了。”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珲.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人生其实是不必太计较的,太过斤斤计较的人,人们往往对其敬而远之,自然他做事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反而是那些难得糊涂的人,因为其忠厚而受人欢迎,做事一般也比较容易成功。下面的这个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某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有两个豆腐摊,一位是中年妇女,很精明的样子,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亏,少一分钱也不卖;隔着不远,另一位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副憨厚、朴实、傻傻的样子,他的豆腐不论斤,一元钱一块,用刀拉一块就得,而且保证比那位女摊主的一元二角一斤的豆腐分量足得多,既利索,又实在。于是人们都喜欢买小伙子的豆腐,一天能卖好多屉,而那位精明的女摊主一天最多卖一屉,有时还得剩下……
商务谈判有一句经典是:会买卖的称赞对方,不会买卖的挑剔对方。小伙子的憨厚朴实,吃小亏而赢大利,正是摸准了顾客不在乎那一二角钱,需要的是卖主的信任和亲切感,从而赢得了众多的回头客,其总体收益可想而知,而那位精明的女摊主,只顾眼前利益,不懂顾客心理,舍不得、也不会以情感人,如果她不改变方式方法的话,就可能很快从这个市场消失。
做人、做事也是如此,过于精明,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糊涂一下,也许会进入到另外一番景象。
人活在世上,谁不愿意使自己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呢?谁不愿意自己活得潇洒、愉快、轻松呢?谁不愿意自己的事业蓬勃、财运亨通呢?谁不愿意成为别人羡慕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培养自己的“糊涂”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模糊认识也比比皆是。婴儿并不依照外形尺寸衣着来辨认母亲;司机手中的方向盘没有精确的刻度;作家决不用严格量化的语言和完整的等式来表达意境,塑造人物;一幅斑驳陆离,“堆砌”着五颜六色的油画,却能给人以美的真谛。即使是在科学世界中,人类思维也不只是只循着严格、明晰的道路前进的。在大自然中,对许多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也不是只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描述的。对一个医生来说集取病人的化验单和检查的全部精确数据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临床的每个诊断、结论几乎都带有模糊的特征。在科学家充满分析和推理的创造性活动中,“模糊”思维也是很重要的。
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就自然界现象而论,一般也都是模糊的。这种现象如果由自我感觉体验,就会更加复杂了。如傍晚,太阳已经全部落山还没有全黑时,我们可以既感觉到昼,同时也可以感觉到夜。就好像你一只脚已经跨上船而另一只脚却还没有提起来。我们可以感觉到陆地,同时也可以感觉到船。这种混成感觉,不能不说是带有模糊的色彩。在家庭生活中就更是如此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个人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没有必要搞得水落石出,真相大白。试想假如人们把生活中的日常侧面,各个角落里掩埋起来的东西统统抛出来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那将是怎样的生活情景呢?有人之所以活得太累,也就是不明白此番道理。
难得糊涂,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