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打破规则的创意

一位年轻人乘火车去某地。火车行驶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之中,人们个个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前面一个拐弯处,火车减速,一座简陋的平房缓缓地进入他们的视野。也就在这时,几乎所有乘客都睁大眼睛“欣赏”起寂寞旅途中这特别的风景。有的乘客开始窃窃议论起这座房子。年轻人的心为之一动。返回时,他中途下了车,不辞劳苦地找到了那座房子。主人告诉他,每天,火车都要从门前“隆隆”驶过,噪音实在使他们受不了,房主早想以低价卖掉房屋,但多年来一直无人问津。不久,年轻人用3万元买下了那座平房,他觉得这座房子正好处在转弯处,火车一经过这里时都会减速,疲惫的乘客一看到这座房子精神就会为之一振,用来做广告是再好不过的了。很快,他开始和一些大公司联系,推荐房屋正面是一面极好的“广告墙”。后来,可口可乐公司看中了这个广告媒体,在3年租期内,支付年轻人18万元租金。

这就是创新,跳出惯有的思维习惯,想别人所不想,干别人所不于。这个世界上,创新就是成功之门。

数千年来,人类便一直认为要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在1954年,罗杰·班尼斯特就打破了这个信念障碍。

他之所以能创造这项佳绩,一来得归功于体能上的苦练,二来是得力于精神上的突破。

在此之前他曾经在脑海中多次模拟以4分钟时间跑完一英里,长久下来便形成极为强烈的信念,因而对神经系统有如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全力完成这项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

谁也没想到班尼斯特的破纪录,却给其他的运动员带来无比的影响,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打破4分钟跑完一英里的纪录,可是在随后的一年里竟然有37个人进榜,而再后面的一年里更高达300人之多。

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乃是他的成就提供给其他人一个新的依据,大家所认为的“不可能”实际上是可能的。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对于未来也不敢寄望会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目标,对于愿望能否实现心存疑虑。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学得务实,而终于平庸。

美国有一家大百货公司门口的广告牌上写着:无货不备,如有缺货,愿罚10万。

某日,有一名法国人想获得这十万元,于是他绕店一周,细细观看一番后,来见经理。开口说:“潜水艇,在什么地方?”经理领他到第18层楼,当真有一艘潜水艇。法国人又说:“我还要看看飞船”。经理又领他到第22层楼,果然有一只新式飞船。法国人不肯罢休,又问道:“可有肚脐眼生在头上面的女子?”经理一下被难住了,正无言以对之际,旁边的一位女店员应道:“我做个倒立给客人看看”。

打破常规思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剩下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领先,一般说来已稳操胜券。但是,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场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取胜。可要用仅剩下的8秒钟再赢3分,谈何容易。

这时,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突然请求暂停。许多人对此举付之一笑,认为保加利亚队大势已去,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教练即使有回天之力,也很难力挽狂澜。暂停结束后,比赛继续进行。这时,球场上出现了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见保加利亚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这时,全场观众目瞪口呆,全场比赛时间到。但是,当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保加利亚队这出人意料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加时赛的结果,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

在一般情况下,按常规办事并不错。但是,当常规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时,就应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善于创新,另辟蹊径。只有这样,才可能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寻找到希望,创造出新的生机,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的松下公司准备从新招的3名员工中选出一位做市场策划,对他们进行例行上岗前的考核。公司将他们从东京送往广岛,让他们在那里生活一天,按最低标准给他们每人2000日元作为一天的生活费用(约合人民币160元),最后看他们谁剩回的钱多。其实就是考核他们谁更会赚钱,谁赚钱的本领更高明。

第一位先生,他用500日元买了一个黑色墨镜,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把二手吉他,来到广岛最繁华的地段——新干线售票大厅外的广场上,演起了“瞎子卖艺”,半天下来,他的大琴盒里已经是装满钞票了。

第二位先生,他用500日元做了一个大箱子,上面写着:“将核武器赶出地球——纪念广岛灾难40周年暨为加快广岛建设大募捐”,也放在这繁华的广场上;然后用剩下的钱雇了两名中学生做现场宣传讲演。还不到中午,他的大募捐箱就满了。

第三位先生,中午找个小餐馆,一杯清酒一份生鱼片一碗米饭,好好地吃了一顿。然后钻进一个地方美美地睡了一觉。一天下来,前两位生意不错,可是傍晚时分,一位佩戴胸卡和袖标,腰挎“手枪”的城市稽查人员来了,把两位的非法收入都收缴了。当他们回到东京公司时,那个稽查人员正在恭候,深深地鞠躬说:不好意思,请多关照。是的,他就是那个在饭馆里吃饭,在汽车里睡大觉的第三位先生。这场考核,第三位钱来得最轻松,自然被录取了。

故事中的第一位先生,他做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第二位先生的思维虽然稍微有了点变化,但仍没有打破常规,而第三位先生,却用打破常规的创意走了个捷径,取得了最大的收获。

许多的事实一再证明,只有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而墨守成规只会原地踏步。

打破思维定势,是智慧的开端和源泉,也是科学发展的垫脚石。试想如果伽利略和每个人一样,将钟摆的来回摆动视为“平常小事”,那他怎能最终研究出单摆规律?如果牛顿将苹果落地视作“理所当然”,那么他怎能发现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而如果玻尔、爱因斯坦他们慑于牛顿经典力学的权威,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又怎么能被创立呢?由此足以见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

要打破思维定势就要有勇敢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要敢于向书本和权威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向为捍卫真理而英勇献身的布鲁诺学习——在宗教主宰了人们思想的那个年代,他却能毫不畏惧地否定

“上帝”论,提出宇宙无限的思想。这是一种怎样的胆识啊!

打破思维定势,不只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行动,一种应该切实地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