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狐狸看见野狼卧在草上磨牙,便劝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刺又响。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都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你何必那么用劲地磨牙呢?“狼停了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现上轿现扎耳朵眼,这些词语都是用来讽刺那些平常疏忽大意,不做准备,而事情到来时却惊慌失措的人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论语里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所计划,有所准备,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把握取得成功;否则,就很可能荒废掉。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两个小故事吧,也许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一个猎人带着充足的弹药、擦得锃亮的猎枪去寻找猎物。虽然老猎手们都劝他在出门之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但他还是带着空枪走了。
“废话!”他嚷道,“我到达那里需要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100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
他还没有走过开垦地,就发现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以往在这种情景下,猎人们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可如今他匆匆忙忙地装着子弹,此时野鸭发出一声呜叫,一齐飞了起来,很快就无影无踪。
最后,虽然他在树林里奔跑着搜索了很久,但他连一只麻雀也没有见到。猎人只好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家了,当然,袋子里空空如也。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鼠王带领着小老鼠出外觅食,在一家人的厨房内,橱柜里有许多剩余的饭菜。正当一大群老鼠在橱柜中大吃大喝时,突然传来了一阵令它们肝胆俱裂的声音,那是一只大花猫的叫声。老鼠们震惊之余,便各自四处逃命,但大花猫却穷追不舍,终于有两只小老鼠躲避不及,被大花猫捉到。大花猫正要将它们吞噬之际,突然听到一连串凶恶的狗吠声,于是撒腿便跑……
大花猫走后,鼠王慢慢从垃圾桶后面走出来,原来是鼠王学的狗叫声吓走了大花猫。看着早已吓得瑟瑟发抖的小老鼠,鼠王说:“我早就对你们说,多学一种语言有用处,你们总是嫌太苦太累,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多些准备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你们自己。”
猎人和老鼠的故事诠释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哲理。
1860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农民起义,一场场的战争席卷而来。
战场上硝烟滚滚,一场战争随着农民的倒下,血流成河,到处飘着一股血腥的味道,战旗倒了,只剩下几百人痛苦地挣扎。
在农民军驻扎处,帐篷里传来了几个人的争吵声。只见洪仁玕坐在椅子上,神情异常,听着李秀成等起义军请求再来一次战争。洪仁玕后来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但要求出战之前,必须有一个详尽周密的计划。可李秀成认为“我们打仗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了,还用得着这个玩意?打仗只要赢了就可以了,何须多此一举。”十天之后,便偷偷地率领几百个农民一起出战去了。李秀成没有想到因为缺乏计划,被敌人团团包围,而他自己也成了敌人的俘虏。
一个月后,清军攻破了天京,农民运动失败了,只留下洪仁玕顿足哭声:“农民运动只败于此。”
余音回绕,留给后人一个教训:没有科学计划,事业将一败涂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业的成功需要有科学预案。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哲理。
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出自《诗·豳风·鸱鹗》。
周武王灭商后两年病故,他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当时尚在襁褓之中,就由成王的叔父周公(姬旦)摄政。成王的其他叔父(管叔鲜、蔡叔度等)对此极为不满,怀疑周公要取而代之,便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叛国作乱。周公亲率大军东征,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管叔鲜,放逐蔡叔度。之后周公写了一篇《鸱鹗》的寓言诗呈送成王。其中有:“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意思是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剥取桑树根的皮把门窗绑牢。)成王看到这首诗以后,非常感动。后来事实也证明周公并没野心。
人们把“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简化成“未雨绸缪”,比喻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事先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先结网再捕鱼,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