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勤奋。
我们不否认人有天赋,但有天赋而无勤奋,有天赋也成不了天才。纵观古今事业有成者,不难发现,一个人能否最终有成,为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往往不取决于天赋高低,而在于他一生是否勤奋努力。历史上,勤能补拙有成者不胜枚举。
宋代的著名科学家燕肃,他一心探究潮汐规律。虽然在燕肃以前的学者对潮汐成因和规律有很多的研究,但他们的说法都不一样。燕肃虚心学习前人的知识,但他却不满足前人之说。为掌握潮汐规律,对潮汐做出正确解释,燕肃踏遍广东沿海,花了十年的时间实地考察,详细记录。终于掌握了潮汐的涨退规律,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潮汐随日而应月的正确见解,并写成了研究潮汐的专著《海潮论》两卷,编绘了《海潮图》一书。
明末清初,我国出现了著名的爱国思想家和杰出的学者顾炎武。顾炎武7岁进私塾,十来岁跟着祖父读《资治通鉴》、《孙子》及《吴子》等书。顾炎武一生中几乎没有一天不读书,许多重要历史著作,他都能背诵。他还阅读各朝的实录、野史、笔记及天文、地理、诗赋、词章等,特别注意研究当时的现实问题,搜集和阅读《明十三朝实录》及公文、奏议、邸报等,甚至连一些州府县的地方志他都仔细研究,重要部分作上标记以便日后再读。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撷取各家之精华,终成一代学者。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位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幼时其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中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重复多少遍了,还没背下来。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于屋檐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下手偷东西。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啥书?”然后,贼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曾国藩心想,这贼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可惜,他没把天赋用在做正事上。我天赋不高,当以勤为径了。于是,他一生勤奋不息。他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因平庸而懈其志。他虽不配称天才的军事家,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而他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善于向别人学习。最终,以勤补拙,走向成功。
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一生著述逾五百万言,编辑史料达两千余万字。他在《困学记》中曾说,自己青少年时体弱多病,但勉力向学。为搜求史料,他十年如一日,通读南京图书馆七十余万册图书,终于获得了许多珍贵史料。他留下的传世之作《太平天国史》,前后共耗时30年。罗尔纲先生的成功秘诀同样是一生勤奋。
爱因斯坦是举世公认的大科学家了吧?但他生下后,并非天生就喜爱数学、物理,且到了3岁还不会说话。他的成名,也是在于一生勤奋。正像他说的那样:“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上小学时,由于算术成绩特别差,因此,没考上初中,但他并不灰心,他相信只要勤奋学习,一定能克服知识上的缺陷,把学习搞上去。于是他仔细检查了自己学习上的毛病,特别是数学学不好的原因。经过几个月的苦练,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改变,并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在中学阶段,他的学习更加勤奋了,读完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最后在数学方面刻苦钻研,成了国际公认的大数学家。张广厚上小学连算术都考不及格,但以后却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这件事十分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华罗庚教授说的,这也是华老的亲身经历:他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就失学了,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然而,他坚持一边做生意、算账,一边学数学。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学习,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难题的解法,他一定会翻身起床,把解法记下来。靠着勤奋,他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教育家,所写名著《堆垒素数论》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连爱因斯坦也写信说:“你此一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了一个重要的源头。”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也是姚明的格言。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姚明已经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的体质偏差,他的妈妈经常说:“妈妈最遗憾的,就是没能给你一个强壮的身体,你的身体条件确实没法跟其他球员相比,在弹跳、肌肉等方面,总要吃些亏。”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课前,他总要自己先练上一个小时的体能。特别是他刚进青年队的时候,虚胖,没什么力量,不怎么会打球,甚至“连跑都不会跑”。那时的教练组非常重视姚明的训练,一天从早到晚要练4次,即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姚明呢,很有上进心,训练刻苦又肯开动脑筋,所以进步特别明显。那时负责给姚明他们洗衣服、鞋子的师傅说:“姚明的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倒得出水,毛巾拧得出汗来!”
由此可见,取得伟大的成功同时必定伴随着辛勤的劳动,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过:“横溢的天赋有如沃土,如果不加耕耘,则只能产生莠草,而不产葡萄或橄榄供人享用。”休谟说的耕耘就是勤奋。一个人天赋再高,没有勤奋,不可能走向成功;相反,一个人天赋并不高,但知拙而勤奋,便可抵达理想的彼岸。
勤能补拙,天赋加勤奋等于天才,勤奋是天赋的翅膀。
天才出自勤奋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说起爱迪生,大家也许都觉得他是一个发明天才,一生创造了一千多种发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只读过三个月书的爱迪生,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令人羡慕的成绩?难道他天生就有超人的智慧吗?他的成功就因为他是一个天才吗?不,那是因为他的勤奋。就拿发明电灯泡一事来说吧,为了人类的光明,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实验了几百种材料,遭遇了几千次失败,但是他坚持不懈,最终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富兰克林是美国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和杰出的科学家。他何以把这一串辉煌的头衔挂在自己的名下呢?他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从一个印刷学徒走向巨大的成功,所仰赖的同样也是他的勤奋、他的执著,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读书自学。
卡尔·范·多伦在其所著的《富兰克林》一书中写道:“这位美洲最不满足和求知欲最强的年轻人追求知识,就是在沙漠中也能找到它”。他实际上是贪婪的、阅读力很强的读者,他读的书很多。在他的精神生活中、在他的事业中、在他的友谊中,总是有书存在。由此,我们也可见其好学的一斑。
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说:“一名大师的眼睛比手干活多”(《穷理查年鉴》);他热衷于动手实践,改进改良了燃炉,发明了避雷针,他从不浪费精力和大脑,把它们投入到他的研究工作中。他有热爱勤奋的本性,也深深明了“勤能补拙”的道理。借“穷理查”之口,他说“贪睡的狐狸抓不到鸡”;说“上帝没有给人人以马车,却给每人一双腿”。他就是靠双腿而不懈“奔跑”的。他谦虚认真,说“向有本事的人学习,向自己学习的人,是把傻瓜当老师”。这是他对自己的告诫,同时也是对别人的提示吧!富兰克林从不满足,他明白“空袋子立不起来”。他有优良的作风和伟大的品格。
没有人随随便便能够成功。匆忙赶路的乌龟能够超越睡懒觉的兔子。不是吗,成功与胜利是属于勤奋者的。
有人问寺院里的大师:“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
大师说:“名为敲鱼,实为敲人。”
“为什么不敲鸡呀,羊呀?偏偏敲鱼呢?”
大师笑着说:“鱼儿是世间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么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
“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的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懒惰”是人类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寺院里这位大师讲的敲打,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鞭策。人一生要勤奋就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克服懒惰的毛病。
天道酬勤,不劳何获
哪里有超乎常人的精力与工作能力,哪里就有天才。不勤奋,无所得。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天才就是勤奋,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勤奋,再勤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一个人的进取和成才,环境、机遇、天赋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勤奋与努力。缺少勤奋的精神,哪怕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羽翅望塔兴叹。有了勤奋的精神,哪怕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观千山暮雷,渺万里层云。
俗话说:“笨鸟先飞。”意思是要不落后,就要比别人勤奋,就要比别人先行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自恃天资聪颖,不肯“先飞”,不肯勤奋学习,而又藐视“笨鸟”,这种思想和行为是极端错误的。“笨鸟先飞”是一种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表现。但是,天赋好的“灵鸟”也要先飞,否则就有变成“笨鸟”的危险。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被认为神童。进了安徽科技大学,他不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高中文化补习班,却只身到图书馆看他的微积分,一个月就声称已学完。平时,学生们去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很快一落千丈。无奈,老师只得让他休学。休学一年,上学后一个时期故态复萌,他狂妄地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经常拿气枪在校园里“巡猎”。最后学校只得让他退学。退学后当上了油漆工,从此钱某结束了“神童”的生涯。这不正是“灵鸟”变成“笨鸟”的例子吗?
鲁迅先生说道:“伟大的事业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出现”。
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天才来自勤奋”。三个残疾人从勤奋中创造了最好的自己,如果我们都有“三怪”的勤奋精神,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能使学业和事业有所成就,嬉会使学业和事业遭到失败。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能塑造伟人,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我们从古今中外卓越的伟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凡是能创造最好的自己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勤而不怠却是相同的。勤学习、勤积累、勤思考、勤质疑就能使人达到析疑释惑、豁然开朗的境界。
“有一个理念,会遭到虚度岁月的人、无知的人和游手好闲的人的强烈反对,”雷诺兹说,“我却不厌其烦地重复它。那就是:你千万不要依靠自己的天赋。如果你有着很高的才华,勤奋会让它绽放无限光彩;如果说你智力平庸,能力一般,勤奋可以弥补全部的不足;如果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勤奋会让你硕果累累。没有勤奋工作,你终将一无所获。”
“自古英才出于勤奋”,勤奋是石,敲出信心之火;勤奋是火,点燃理想之灯;勤奋是灯,照亮人生之路;勤奋是路,引导我们走向成才的明天!既然成才的航船需要以勤奋为风帆,就让我们扯起勤奋之帆,去乘风破浪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