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专一,让劣势变成优势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一个大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情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最终归于失败。”

其实专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你只要把心中的一切杂念清除得干干净净,对准你的目标向前挺进了,它就会成为你走向成功的起点。

平庸者成功和聪明人失败一直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人们疑惑不解,为什么许多成功者大都资质平平,却取得了远远超过他们实际能力的成就?其原因很简单,那些看似愚钝的人有一种顽强的毅力,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如磐石的决心,他们没有太多奢望,有一种从不受任何诱惑、不偏离自己既定目标的能力;能专注于一个领域,集中精力,耕耘不辍,想方设法不甘落后,一步一步地积累自己的优势。而那些所谓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却仍在四处涉猎,毫无目标,最终一无所获。

杜邦公司创始人伊雷尔的哥哥维克多可以说是一表人才,他口齿伶俐、头脑敏捷、相貌英俊,是一个社交明星,给每个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都是完美的。但他仅仅是个吃喝玩乐的专家,如果派他外出考察,他回来后拿不出多少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却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旅途中的美味佳肴和美女。伊雷尔做火药买卖时,维克多在纽约给他做代理。维克多凭社交手腕发展了一些客户,其中拿破仑的弟弟杰罗姆这位花花公子与他很投缘,但正是杰罗姆的一笔笔巨额借款,导致了维克多的贸易公司破产。

伊雷尔则截然相反,他身材不高、相貌平平,对于学习和工作有股近于痴迷的专注劲儿。小时候在法国,家境还很宽裕的时候,他受拉瓦锡的影响,对化学着了迷,对“肥料爆炸”的事尤其感兴趣。拉瓦锡喜欢这个安安静静的孩子,把他带到自己主管的皇家火药厂玩,教他配制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火药。若干年后,他们全家人漂洋过海到美国。他的父亲在新大陆上尝试过七种商业计划——倒卖土地、货运、走私黄金……全都失败了。年轻的伊雷尔开始苦苦思索着振兴家业的良策,他认识到,战乱期间,世界上最需要的就是火药,并立志凭借以前的知识积累成为美国最好的火药商。后来,他就靠着这股专注劲儿,克服了许多困难,把火药厂办了起来,成就了举世闻名的杜邦公司。

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从小就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的人,他在父亲的造船作坊里迅速掌握了修理航海仪表的技术,工匠们夸他“每根手指头上都刻着好运纹”。事实上,在拥有自己的工作台之前,小瓦特就把课余时间消磨在车间里,观察大人们干活,静静地思考。他是一个非常内向、安静的孩子,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事,无论他准备做、正在做,还是暂时中断,他的心思都在上面,这样的人所取得的进步,是那些三心二意的人望尘莫及的。

他中学毕业后来到来到伦敦,从举世闻名的仪器专家中寻找自己的导师。他成了数学家、仪器制造专家约翰·摩根的学徒,在一年中掌握了别的学徒需要三至四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是这样做的:每周在摩根的车间里工作五天,每天从清晨干到晚上九点,在休息时间又揽些零星的修理活来干。他用黄铜制作的法式接头两脚规被评为全行业中最杰出的作品。

出师后,他为格拉斯哥大学修好了一批天文仪器,在校园里得到了一个工作间,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他又与一名建筑商合伙开了仪器制造修理厂,赚了不少钱。自从得到一台老式蒸汽机模型并弄清它的缺陷,意识到改进它的可能性后,他就从小安乐窝中走了出来,踏上了伟大的成功之路。他沉浸在对大气压、真空、冷凝、传热、能量、效率等等错综复杂的环节的思索中,在工作中、在散步时、在水壶边、在床上……不停地考虑那个模型和环环相扣的难题,一旦心有所得,就扑到实验室里检验。这项研究一旦成功,将对工业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此之前人们普遍依赖自然界中不稳定的风力和水力来驱动机械设备。老式蒸汽机由于燃料消耗过大,只能在煤矿里运用,而且它发出的呼哧呼哧的噪音使几英里内不得安宁。瓦特撇开其他事情,一心扑在蒸汽机上,他写信告诉朋友:“除了这台发动机之外,我对任何别的事情都可以一概不加以考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5年的时间里,把六十多年中无人改进的震天响的矿井蒸汽机变成了可以牵引轮船和火车的动力,同时,他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上述事例无不说明了这样—个道理:非专注无以作为,专注者最聪明。

成功的秘诀:专注

斯蒂芬·茨威格是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奥地利作家。他的小说代表作《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灼》和传记文学《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作品,构思巧妙,情节生动,加上他刻意追求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茨威格还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特写,三联书店出版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再现了历史上的12个重要时刻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是广受欢迎的畅销书,已重印多次。

茨威格是作为一个诗人开始他的文学生涯的。1901年,20岁的茨威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1906年又出版了《早年的花环》。虽然已有不少人对他的作品大加赞美,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加完美一些。

有一天,在比利时著名作家凡拉爱朗的介绍下,茨威格在巴黎认识了雕塑大师罗丹。罗丹热情地邀请他到乡下的雕刻室去看看自己最近的作品。那是一尊女性的半身像,罗丹觉得已经完工了,但审视一会儿后,忽又喃喃自语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线条仍旧嫌太硬。对不起……”这时,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茨威格的存在——他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发出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头子的手指活泼了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别的几处地方,再退后一步,细细观察。然后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地抓掉一些。

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茨威格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画像之外,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之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直到丢下小刀,他才想起茨威格来,“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但是……”罗丹对自己的失礼非常过意不去,茨威格却十分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在他看来,这一天所得的教训,比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

“一个人可以如此完全忘记了时间空间与整个的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着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

“我觉得遗忘一切其他事物而集中意志以求完美的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别无神妙的方法了。”

茨威格这篇《成功的秘诀》的隽永小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艺术家罗丹那种忘我专注的工作精神。其实,那些卓有成就的人物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类佳话早已屡见不鲜。

据说牛顿有一次在做实验时,一位朋友来看他,等了好半天,牛顿也没有出来。这位朋友饿了,便把牛顿作为午餐的烧鸡吃掉,将骨头留在盘子里走了。过了好长时间,牛顿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去吃饭,看到盘子里的鸡骨头,不禁笑道:“我以为我还没吃饭,原来已经吃过了。”还有一次,牛顿在做实验时,肚子饿了,就煮上鸡蛋继续做实验,等他想吃鸡蛋的时候,打开锅一看,煮的却是一块怀表。牛顿在精力高度集中时出现的这些轶事是不足为怪的。他的助手回忆说:“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一直到五六点钟才睡觉……特别是在春天或落叶时节,他常常连着六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炉火总是不熄。他通夜不睡,守过一夜,我继续守第二夜,一直等到他完成实验才罢休。”牛顿也曾说过:“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都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古希腊天文学的始祖泰勒斯,每晚都要到外面去观测星象。有一回,不留神落在一个坑里,过路的人嘲笑说:“你用心观察天上的情况,却看不见脚下的事情。”两千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作哲学史讲演时,饶有兴致地提起这段故事,并用充满辩证法意味的口吻评点道:“他们不知道哲学家也在嘲笑他们不能自由地跌入坑内,因为他们已永远躺在坑里出不来了——因为他们不能观看那更高远的东西。”

长时间专注于某一目标,固然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忍的毅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份甘于寂寞的心境,隔离于嘈杂喧闹的外界环境。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狭义相对论》以后,经过10年的酝酿准备,在1916年的某一天,告诉家人任何事都不要干扰他。接着他一连16天没有走出房门,当他走出房间时,手里拿着几张写满了数学公式的稿纸,那就是改变了人类世界观的广义相对论。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62年因参与测定DNA的双螺旋结构,荣获诺贝尔奖后,登门来访和求见的人络绎不绝。为此,他设计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上面写道:

“克里克博士对来访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因您的盛情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为您治病、接受采访、接受来访、发表电视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后作演讲、充当证人、为您的事业出力、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当主席、充当编辑、写一本书、接受名誉学位……”

对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待遇和荣誉,克里克都一概拒绝了。但这并不表明他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缺乏生活乐趣的人,只因为一旦屈从,他便不能保证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如果向克里克请教成功的秘诀,他也会像茨威格那样说:

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完成一项工作。

成大器者的基本素质,就是要对事业充满热爱,对目标十分专注。只有深深的迷恋和高度的专注才能让一个人坚持自己的道路,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就。除了机会和运气之外,天才、智慧和态度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不能保证成功。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目标明确、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意味着集中目标,不轻易被其他诱惑所动摇。经常改换目标,见异思迁或是四面出击,往往不会有好结果。目标定了很多,什么都想做,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做到最好,实质是没有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但是我们一定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做到最好。所以,一定要专注于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