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它最早出现在南宋罗泌的《路史》一书中。
据这本书记载,唐朝的时候,云南有位姓缅的地方长官。他看到唐朝国势强大,便想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那么,派谁去充当使者呢?缅长官经过一番挑选,决定让他的族人缅伯高前往唐朝。因为缅伯高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办事机敏。使者选定了,可是,送什么礼物作为贡品呢?缅长官叉开始为难了:这大唐帝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金银财宝应有尽有,美女歌妓不绝于途。就这样,想来想去,缅长官觉得送只天鹅比较合适。这天鹅是当地的特产,“物以稀为贵嘛!”
就这样,缅伯高身背鹅笼,踏上了通往长安的征程。一路上,缅伯高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陕西境内的沔阳湖。就要到达长安了,缅伯高的心里特别高兴。他望着碧波荡漾的湖水,心想:眼看就到长安了,可这天鹅经过几个月的折腾,洁白的羽毛弄脏了,我何不给它洗个澡,干干净净地献给大唐帝王。想到这儿,他放下鹅笼,打开笼盖,抱出天鹅,准备给它洗洗干净。谁知,他刚把天鹅放入水中,天鹅就挣脱缅伯高的手,凌空而去。慌乱中,缅伯高仅抓住天鹅的一根羽毛。望着远去的天鹅,看着手中的鹅毛,缅伯高非常沮丧:若是完不成任务,回去怎么向长官交代呢?他在湖边徘徊着,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他收起那根鹅毛,又匆匆上路了。到了京城长安,缅伯高拜见了大唐皇帝,把那根羽毛敬呈上去,并附了一首诗说:“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鹅,哭倒地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帝王见了那根羽毛,又听了这首诗,笑了。于是,不但没有责怪他,而且还夸他机智,并且还赏赐给他许多珍宝。
自此以后,人们便用“千里送鹅毛”来比喻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特别是像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非常重视“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自古以来也就有“礼轻情意重”的说法,可惜现在常常为人们所淡忘。现在的“礼”含金量越来越高,“礼尚往来”蜕变成了“礼上旺来”。而且,“人情债”逼得不少人难以招架,长此以往,“礼”也许会成为一种公害。
也可以说,“礼尚往来”并非我国独有,可以说世界各国皆然。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似乎比我们更重视“礼轻情意重”的观念。人情往来,很少有送重礼的。你送了,别人也拒收,怀疑你有什么不良企图。结婚、生日、新年走访、宴请……送一束鲜花,或一盒糖果,或一本书,或一件工艺品,那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从外国电影或电视剧上经常可以看到。那不是编出来的,而是真实的生活。朋友在国外小住时,也碰到过几次送礼的事,无论朋友送人,还是人送朋友,都是小礼品。有时唯恐寒酸,想多送一点,也被劝阻,只好作罢。人家是发达国家,比我们富裕,何以出手不及我们阔绰?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情意与金钱不能画上等号,情意与礼的含金量不成正比,情意不应该为金钱所冲淡。换言之,人家相信“礼轻情意重”。
再回头看看我们,为了使“礼尚往来”走出误区,为了使人情不再成为“债”,提倡树立“礼轻情意重”的观念还是很有必要的。
通常情况下,礼品赠送的原则是礼轻人意重。因为很多国家都有明确规定,礼品价值超过一定的数量和价值的范围必须交公,以示清廉。所以如果赠送贵重礼品,尽管受赠者非常喜欢,但却不可以自己留用,所以以“礼轻人意重”作为赠送礼品的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应邀到私人家去,可以为女主人带一些小纪念品、艺术品、食品、水果、鲜花或酒类等,有子女的尤其是有小孩的可考虑送玩具、糖果。一般情况下赠送鲜花较好,但各国的送花的习惯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根据目的需求按当地风俗处理。赠送礼品一定要用礼品纸包装,接受赠送礼品时的西方习惯一般是当面道谢并打开包装欣赏一下,送的人可对礼品做一些介绍、说明。假如按中国传统习惯,收下礼品,放到一边,不打开看会被误解为失礼的行为。因此,在我们送礼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要以“礼轻人意重”为前提,选好合适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