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而孔子也确实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智慧,从而做出一番成就的。

大家知道,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正书有“颜筋柳骨”之说。颜体丰满遒劲,柳体则骨立挺健,至今仍是学习书法之范本。柳体创始人柳公权是颜派鼻祖颜真卿的后辈,早年从师于颜鲁公;后来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于是柳公权不断揣摩,择颜体雄健的优点,改其臃肿肥大之弊端,掺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终于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这不正是“择善而从”的典范吗?

倘若柳公一味效法于颜体,而不顾其弊端,那么可能现在就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骨颜筋”。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思古及今,改革之风已靡及中华大地,要改革就必须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但“开窗”虽好,不免有苍蝇蚊虫飞进来,这就需要我们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的头脑。可就是有一些“失其本性”的人,沉湎于西方物质享受之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腐败的糟粕所毒害而锒铛入狱。他们因为“不善而从”,终成咎由自取的可悲者。

由此可见,对待一切事物,我们要运用“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标尺,放开眼光去学习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反之甚至会身陷泥潭,一误再误!

那么如何才能“择善而从之”?让我们再看柳公权的例子。颜鲁公弟子百人,却没有一人像柳公权那样有所建树而流芳百世,这是因为身为唐朝大臣的柳公权博学而勤勉,注重锤炼“字外功夫”,因此他站得高,望得远,能够发觉颜体的优点与微瑕。其优点,从接受到孜孜不倦地实践,成为自己的优点,其微瑕,则予扬弃,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是故只有识善、择善,并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做出成绩,甚至超过前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纵观历史,俯仰千秋,历史上哪一个胸怀壮志、叱咤风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不是学习别人的优点,吸取别人的长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才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就连神机妙算、精明机智的诸葛亮,也曾经在军事作战中向刘备学习战略战术,欣赏刘备抓住战机、干练果断的优点,并且诸葛亮还向刘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于一国军师来说,该是怎样的气度、怎样的胸怀啊!

其实,学习别人的长处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品德。早在《论语》一书中就曾记载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确,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那么生活中好的习惯不就多了一点吗?好的风气不就多了一点吗?积少成多,我们社会大家庭中不就处处绽放精神文明之花了吗?

古人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相信真的这样做了,对自己各方面都是不无补益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不懈的探索中,吸取前人的研究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发现了影响整个物理界的牛顿第一定律,轰动整个物理领域。牛顿这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并非仅凭自己对物理中事物变化规律的热爱与自身的造诣,更多的是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最终一呜惊人,鹤立鸡群。

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前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历史的车轮便会停滞不前,社会的发展便会停滞。毛泽东说得好:“学习他人的优点,继承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啊,没有学习他人的长处,司马迁不会写出惊世之作《史记》,没有学习他人的优点,鲁庄公不可能成为长勺之战的赢家。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我们的人生才能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