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原为“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将玉器打磨好。比喻借助外力(一般指朋友的批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现在称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是一个山的名字,相传上面石头很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石。

他山之石,怎么攻玉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有道理的。

一位赵国人借助于伯乐的名誉,将自己的马由“无人问津”转变为“马价一下子提升了十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学会借石攻玉。

第一,“借石”来“攻玉”有利于事半功倍。古人云:登高而望远,物非加长也,而望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古人尚知“善假于物”,而我们为何不加以借鉴。行车至千里,乘舟渡江河,借助交通工具,我们节省了许多时间。

第二,“借石”来“攻玉”有利于我们明辨是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使唐太宗迎来了“贞观之治”;《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免去了一场恶战;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类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例子,只要翻一翻历史,就可以找到许多,我不必再多说了。既然借石攻玉有这么多的益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借石攻玉呢?

首先,要广开言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极力建议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提出了要虚心求教,广开言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我们若能广开言路,不论谏者是谁,只要有利的意见都能采纳,那么“攻玉”就容易多了。

其次,要察纳雅言。光听不用,一点用处都没有。倘若唐太宗不听魏征的意见,何来“贞观之治”?倘若赵太后不听触龙之言,恐怕赵国早就灭亡了。再者,若晋王不听谏言,不派烛之武去退秦师,恐怕晋国也早就不存在了。可见,察纳雅言也很重要。

若能做到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同时,又能排挤谗言,那么,“他山之石”,就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