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人都不要以“貌”取人,避免以“貌”取人给自己带来的不便。有时以貌取人会识错人,如果要想使自己交对朋友,就必须从其他方面着手,而不是光以貌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方法和品质的。
汉代杨雄曾说:“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行为举止轻率,就会招致罪过;衣饰相貌不整,就会招致羞辱。”这句话的确非常有道理。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三国演义》中道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德操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两人都是可安天下之才,但两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诸葛亮身居草庐,受刘备三顾而出;庞士元只身无主,前后两次向孙权、刘备求荐,均遭到冷落。看来上苍实在很不公平。究其原因,其实与诸葛亮、庞统二人的形象有关。
孙权、刘备在见庞统之前,都久闻庞统大名,并都非常愿意与之相见。孙权说:“孤亦闻其明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见。”刘备听说“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也特别的兴奋,“便教请入相见”,足见二人当时的急切心情。
但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庞统是个怎样的形象呢?庞统的相貌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貌甚丑陋。庞统衣着是“道袍竹冠,皂袍素履”,一副寒酸打扮。见到庞统的这副“尊容”,孙权“心中不喜”,刘备“心中不悦”。看来他们所喜欢的是庞统的“江南名士”之名,而不是“形容古怪”之人。
另外,庞统的行为也很不检点,不注意必要的礼节,这也使他的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他见刘备时“长揖不拜”,这对刘备来说确实有失礼节之处。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样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但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就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则特别刺眼、恶心。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晕轮效应在作祟。认知中,观察对象时,对象的某一特点,品质特别突出(有时是观察者本身的片面),就会掩盖我们对对象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人际认知中,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晕轮效应,是不正确的知觉。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被誉为“美的化身”“纯洁的象征”,人们赞美她的外貌,也赞美她的心灵,世界上最漂亮的形容词,都被她享用了,她成了真善美的结晶。可是,读过希腊神话的人都知道,维纳斯的丈夫是赫淮斯托斯,可她又与战神阿瑞斯私通,生下丘比特;并被双双抓住拖到众神面前现丑;她甚至引诱少年牧人阿德里斯,还帮助别人干了好多风流韵事……如此一个人,为何人们世代大加赞颂呢?不就是因为她外貌的“晕轮”么。真是一美遮百丑啊!因此,要正确认识他人,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大富翁,嗜酒如命。有一天他要去办一件非他去不可的事,可是他又担心仆人趁他不在的时候偷吃东西,或偷喝他的美酒。当然,富翁已经特别小心提防,他挑选的这个仆人长得一副呆头呆脑的模样,照理说不会太狡猾,也不懂得偷东西吃或找借口,虽然这样,但富翁还是小心翼翼,对仆人特别地不放心。
那个富翁临出门之前对仆人交代说:“你留下来看管房子。厨房里挂了一块猪肉,要看好,不要去动它。厨房旁边还有一只鸡,也不要去惹它。这些都要照顾好,不要让猫狗跑进来偷吃。”他又说:“那边有一个密封起来的瓮,里面装的是老鼠药,无论怎样都不能去碰它!”
然而,那个富翁刚走没多长时间,仆人便把猪肉拿下来烤,吃个精光。接着又把鸡杀来吃,同时还喝着酒!仆人酒足饭饱之后,觉得十分痛快,便醉醺醺地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起来。
等富翁回来之后,看到仆人躺在沙发上睡觉,满身酒味,而且还把鸡骨头扔得到处都是,于是便叫醒他,问道:“喂!我的鸡和猪肉到哪里去了?还有我的酒……我是说,那边那瓮毒药到底怎么回事?”
那个仆人开始号啕大哭,跪在地上说:“主人请饶了我!我确实遵照您的吩咐,尽力看管您的房子和所有东西。可是很不幸,有一只小猫跑过来,爬上厨房的屋顶,把那块猪肉叼去吃掉了。狗看到猫的举动后,也把鸡咬到外面吃了。我很担心主人回来后会骂我或把我杀了,因此我就把那瓮毒药喝下去,可是怎么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呢?”
由此可见,这个仆人虽然外表老实,但其实并非老实之人。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以貌取人,因为有些人尽管看起来笨笨的,但其实并不笨;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甜,却不见得如此。我们要看他们做事的方式和结果,才能从内心了解他们,不要光凭外表就断定一个人的好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识人要看内心,不要被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