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把诚信作为你的人生资本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诚信当作自己的人生资本,因为一个人一旦没了诚信,他以后的人生会遭遇很大的阻力。

宋濂是明朝人,他知识渊博,特别的讲信用。

宋濂从小喜爱读书,但是他家里特别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这书看呢。”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了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问题,双方事先约好了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中国人特别崇尚,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信”是一个会意字,“人、言”合体。《说文解字》把信和诚互为解释;信即诚,诚即信。古时候的信息交流没有别的方式,只能凭人带个口信,而传递口信之人必须以实相告,这就是诚或信的本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这是中国人与他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

在深圳,有一个从农村来的妇女,她并没有什么文化,刚来深圳的时候是给别人当保姆,后来就自己在大街上摆小摊儿,卖一个胶卷赚一角钱。她认定了这个死理,一个胶卷永远只赚一角,结果她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她开了一家摄影器材店,还是一个胶卷赚一角;市场上一个柯达胶卷卖23元,她卖16元1角,批发量大得惊人,深圳搞摄影的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她。外地人的钱包丢在她那儿了,她花了很多长途电话费才找到失主;有时候算错了账多收了别人的钱,她会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找到人家把钱还给别人。听起来就像活雷锋一样,可是正因为如此,她赚的钱多得不得了,在深圳,再牛气的摄影商,也会乖乖地去她那儿拿货的。

这些事情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一个没有文化的半文盲妇女在一个人精成堆的地方,竟然能够打败众多的竞争对手。然而,稍加思索,就会感觉事出有因,这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她赢在诚实,赢在信誉。

以诚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做人做事,都要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古代有个叫卓恕的人,为人十分守信用。他曾从建业回上虞老家,临走的时候与师傅诸葛恪约定,某日再来拜会。到了那天,诸葛设宴专等。赴宴的人都认为从上虞到建业相距千里,路途之中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能如期。可是,“须臾恕至,一座皆惊”。由此看来,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诚则灵”,这正说明了诚的重要性。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对他的信任。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明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外便无余事。故日:‘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保证诚信的人,才能被他人信任。

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诚信问题,孔子也早有进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他怎样立身社会。无论你是做管理的还是做生意的,或者是平时做人,不要忘了,诚信是无形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