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那这一生一定要过得有意义,不管在哪个方面都要努力地做到最好,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不做自私自利的人。
常为他人着想的人是迷人的人。倘若在一个失意的日子,你在大街上遇见这样的人,你就会觉得似乎心情好多了。
依据比肯斯菲尔德伯爵的看法,一位真正的贵妇或一位真正的绅士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他人着想。在英国的一所古老庄园,里面的人信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绅士是上帝的仆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美德是他的事业,学习是他的娱乐,知足是他的休息,快乐则是他的回报,上帝是他的父亲,耶稣基督是他的拯救者,圣人是他的教友,而所有需要他的人都是他的朋友。热忱是他的牧师;纯洁是他的侍从;节欲是他的厨师;温和是他的管家;好客是他的仆人;节约是他的出纳;仁慈是他的看门人;谨慎是他的搬运工;虔诚则是他家里的女主人,这些人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他服务。这样,他的整个家都是由美德构筑起来的,而他就是这个房子的主人。这样的人必然会将整个世界带上通往天堂的道路。一路之上,他努力着,尽其所能,他给自己带来了灵魂的满足,给他人带来了心灵的快乐。”
有一个人遭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由于他的穿着装备无法抵挡风雪,以致手脚开始僵硬。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结果他遇到另一个和他相同遭遇的人,几乎冻死在路边。他立刻脱下手套,跪在那人身旁,按摩他的手脚,那人开始有了反应。最后两人合力找到了避难处。
之后,有人告诉故事中的主角,他救别人,其实也救了自己。他原本手脚僵硬麻木,就是因为替对方按摩而变暖了。
“善心”是从不损失的投资。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他又说:“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不帮助自己的。”
曾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剧本作家罗伯特·湿汤尼1982年的时候,事业遭到重挫,同时与妻子闹得不可开交,而他“无比钟爱”的宠物犬恰在此时又死了,这一切都令他悲痛不已。
“我独自一人踯躅在荒凉的沙滩上,那儿放眼都是漂来的垃圾。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此时,沙滩上有对夫妻走过来对他说:“对不起,我们碰到了一个麻烦。我们坐汽车到了这儿,但因司机罢工,回程票作废了,剩下的现金不够回到市里去。你能帮助我们吗?”于是他把手伸进口袋,倾囊帮助了他们。
汤尼继续说:“此时我感到心胸顿时开阔。我本来觉得自己彻底完了,但就在这个沙滩上,我竟然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这使我感到我并不是完全没用,而且相信无论如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善意的微笑或肩膀上的轻拍,都可能将一个人从悬崖的边缘拉回来。在帮助他人疗伤的同时,我们也使自己痊愈。
我们知道来自“爱”的快乐,是瞬间即逝的,很快我们就会觉得不满足,于是又重新开始了我们的追寻。其实,快乐的源泉在于“施”——为别人奉献,关注别人,与别人分享希望,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倾听别人的故事。
相传有一偏僻的山村,村民们每天起早贪黑种植稻谷,可年年收成很少,不能养家糊口。有一聪明的农夫想到山外寻找一些优质的稻种,终于如愿以偿。第一年试种,果然产量颇丰,得到一笔不薄的收入。左邻右舍就想从他那里换取一些稻种,可这位农夫想,如果产量都提高了,自己不就不能发财了?于是拒绝了乡亲们的请求。第二年,他更加辛勤劳作,期盼能有更好的收成,但始料不及的是,稻子又恢复了原来的产量。原来,在稻谷受粉时,蜜蜂使他家的稻子接种了别家的花粉。
与这位农夫的自私自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位盲人宽阔的心胸。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夜间走路时,总是提着灯笼,点上蜡烛。路人不解,就问他,你眼睛看不见,这么做不是多余的吗?这位老人正色道:“我打灯笼是为了给别人照路,这样别人就不会撞到我了。”
照亮别人等于照亮自己,为他人着想实际上亦能惠及自身,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个道理。诚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很多人难以做到,但在为人处世时,又岂能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和社会?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哲学,有的甚至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置道德、法纪于不顾,干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勾当。在他们看来,受损的是别人,得利的是自己,却全然忘了“害人终会害己”的教训。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利益相关,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也难保不受损失。因此,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要忘了“处处为他人着想也是为自己着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