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女人为什么会有独身主义的想法

如今信奉“独身”的人中青年男女居多,怎样评价这种现象?对独身族,心理学家归纳有几种类型:

一是自身恋爱条件较差(指长相、职业、收入、家庭状况等外在条件),多次恋爱失败,以致对婚恋问题感到绝望。

二是自身条件不差,但择偶标准过高,或有特别的要求,婚恋问题一直不能解决,由此而采取独身态度。例如,某中学王老师,选择对象要年轻、漂亮、收入高、能力强。有一次朋友为他介绍一位小学教师,他还要跑到对方学校听课,令好朋友们不敢再帮他。

三是在爱情上有过深痛巨创,对异性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某校领导黄某,一表人才,家境优越,为人正直。年轻时谈过恋爱,由于某种原因未成,后来热心人介绍过几位优秀女子,但他发誓终身不娶,以至已过六旬,仍独身一人。

四是有的年轻人“为了保存一个独立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天地”而选择“不婚”。他(她)们大都是有良好学历、体面的工作与不错的收入,同时又是独生子女。例如,张先生说:“看到父母终日为子女忙碌,我不愿走他们的路。”一个在外资公司上班的郭小姐认为结了婚就必须面对柴米油盐酱醋,她说:“浪漫的婚姻不稳定,稳定的婚姻不浪漫。”

五是曾经组建过家庭,后因感情破裂而离婚,从而对异性产生泛化性偏见。

六是受家庭或影视、文艺作品影响,对爱情历来取冷漠态度。

由此可见,多数男女的独身行为并非他们的初衷,调查材料表明,在独身者中,女性的比率高于男性。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对感情的要求比男性更深刻,更固执。

对于独身行为,我们应该:首先,不鼓励独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生的自然要求。一个人生理上发育成熟,必然对性爱产生正常的欲望,这种欲望得到合理的满足,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对工作学习和劳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若长期受到压抑,对人的身心、工作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次,不非议独身。长期以来,人们对独身的非议颇多。看到别人独身,就有人怀疑其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什么缺陷。其实如同婚恋自由一样,独身也是个人自由,对此说三道四是不妥当的;再次,创造条件为独身者的婚姻牵线搭桥,帮其树立健康的心理。独身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克服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以及生活等方面所必然出现的诸多矛盾,对此,人们在同情之余,应予以更多的关心。

人最麻烦,什么东西都要找个理由,仿佛就可以因此心安理得了。大龄女青年呢?有没有独身的理由?

1.自卑心理

这类女性认为,年过30还独守闺房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最怕别人谈婚论嫁,也最怕人家以关心的口吻询问自己的婚事,并且对自己悲观失望,认为爱情再也不会光临,从此与爱情无缘了。她们要么把自己的心扉逐渐关闭起来,不去追求,即使真情男子到来,也会“十叩九不开”;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屈从于社会、父母、朋友的压力和影响,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草率地找个对象凑合完事。

这似乎是个单身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的单身潮流像如今这么汹涌。在酒吧夜夜笙歌的背后,在单身公寓销售火爆的背后,在情人节被调味到淋漓尽致的背后,在健身房人潮如涌的背后,在单身俱乐部客满为患的背后,在午夜声讯台办得有声有色的背后,在“单身贵族”成为城市的流行色的背后……究竟掩盖多少真实呢?

2.封闭心理

这类女性本来就不善交际,不愿在婚姻问题上采取主动态度,甚至不愿与结过婚的同事来往,将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喜欢独处,交际范围十分狭小。这样的心理实际上又大大减少了她们择偶的机遇。她们这种坐等愿者上钩的心态,只会使自己变得格外“清高”,也使相当一部分对她们感兴趣的男性望而却步。何况,婚姻是一种双向选择,如果按兵不动,双向成了单向,岂不是一下子少了一半的机会?

3.逆反心理

有些大龄女性,以往择偶要求过高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应吸取教训,变得现实些。可是,她们反而把高标准提得更高,认为“事到如今,我不能让人笑话”,这种心态使她们更加“精挑细选”,一定要符合理想要求。她们把爱情理想化,缺乏现实感,总希望自己的爱情像小说描写的那么浪漫:月白风清,白马王子突然从天而降;一见钟情,爱情之花突然奇迹般地大放光彩。须知,婚姻就是实实在在地过日子,脚踏实地地择偶,又何必在梦中浪费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