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适时糊涂,不失明智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游莱州云峰山时,在山间茅屋为一儒雅老翁写了一幅字——难得糊涂。哪料郑板桥的大笔一落,竟在其后两百多年间,为人们的交际增添了一条座右铭。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因此,在与上司、平级和下属的交往中,揣着明白不妨适时糊涂些,如若不然,不但会给我们的交际设置障碍,而且会滋生不必要的人际隔阂。

下面,我们先从古代一场政治风波里,捕捉“难得糊涂”的成功之道——在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匈奴汉国开国国君刘渊死后,本应由太子刘和继位,但是刘聪杀掉了刘和自立为君,改元光兴。刘聪因有僭越之嫌,故而在取得政权后,信誓旦旦地表示,待皇弟刘义成年后,便将皇位禅让给刘义。刘聪为了取信于民,便将刘义封为皇太弟,而封其子刘粲为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糊涂心法一

刘聪登基后,封其弟刘义为储君,这一看似糊涂的行为,然而刘聪本人心里却很明白。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刘聪杀掉合法继承人刘和,实属法理不容,恐人心不和,自己的江山也坐不稳。他就不得不装糊涂,封自己的弟弟为储君,这样一来,上下就没了怨言,至少拉拢了可能犯上作乱的宗室;其二,刘聪封自己的儿子刘粲为大将军,总领军务,执掌兵权,无储君之名却有储君之实,既然能封弟弟为储君,就不能给儿子兵权吗?自然,他的这一装糊涂,前提就是揣着明白。

随着刘聪登基日久,政权相对稳固,他便将自己当初说过的话忘到九霄云外了,从此再也不提起当初的誓言,反而委任刘粲为相国,执掌军政大权,作为真正的后继之君精心栽培。然而,刘义只是徒有储君之名,而无权力之实。这个时候,刘义手下的谋士卢志等人,审时度势后深感危急,力劝刘义起事,但是刘义不允许手下的人造次,于是,谋士们只得含泪作罢。可没想到,众谋士劝刘义起事的事,却被小人告发,刘聪闻言大怒,下令查处,但也深感当年刘义的拥立之功,不忍加害,让刘义在自己的府上闭门思过。

糊涂心法二

当有人状告刘义试图谋反后,刘聪没有冲动,而是装糊涂,大事化小,将刘义软禁在王府里。试想,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刘义谋反,倘若刘聪冲冠一怒,派兵剿灭刘义,不仅刘义不服、宗室不服,而且也会被天下臣民非议。这一点,刘聪自然又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刘粲却不这么想,他觉得皇叔刘义一日不除,自己将永远得不到安宁,于是,刘粲与手下精心安排了一条狠毒的恶计。一天,在刘义府上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向刘义报告说:“奉皇帝诏,城内有人造反作乱,诸王室宗亲需裹甲执兵,以备不测。”刘义闻报,不敢怠慢,于是赶紧命令府臣卫士披甲执戟,整队集结,准备誓死保卫京城与皇上。不速之客赶紧回头飞奔禀报刘粲,刘粲见刘义中了自己的圈套,于是派心腹驰报父皇。

刘聪听到后,大惊失色,说道:“怎么会有这种事呢?”刘聪觉得自己的皇弟纵使浑身是胆,但无权无兵,决然不敢在皇城内造次。这时,早已被刘粲买通的太监,赶紧落井下石道:“臣等久闻刘义谋反,恐您不信,因此一直不敢讲。”这个时候,刘聪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赶紧命令自己的精锐卫队,直扑刘义王府,如情况属实,便立即包围准备一举剿灭。

刘义身披锐甲,手持兵器,傻乎乎地严阵以待,忽闻御前卫队到来,便束手就擒了。事后,刘聪却对刘义十分宽宥,没有当即砍下刘义的头,但剥夺了刘义的封号,发配出京城。等到刘义等人出了京城后,刘粲就暗中派人干净利索地将他们杀了。

糊涂心法三

刘义有两重身份,一是皇弟,二是储君。刘聪不可能不知道刘粲内心的小九九,为什么任由刘粲加害自己的弟弟呢?其一,刘粲除掉刘义,要比刘聪除掉自己的弟弟更合适,他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任由其子胡作非为,假借儿子之手除掉弟弟;其二,自己的亲骨肉与自己血脉相连,自然比弟弟要亲,虽然弟弟这个储君有名无实,但也终归是钦定的储君,倘使自己遭遇不测,第一合法继承人便是弟弟,而非自己的儿子;其三,在查到刘义确有谋反行径后,不但没有除掉异己,反而宽容刘义,逐出京城,在刘义被暗杀后,也没有追究凶手,自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弟弟已除,从此天下就是刘聪自己的了。

“糊涂心法”就是在不关原则、无关痛痒的名利面前,糊涂一些,定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从而赢得良好的社交圈,走上职场成功之路。

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作为领导干部,更要懂得装糊涂的职场智慧,遇事不要斤斤计较、针锋相对,适时糊涂一点,既能让他人高兴,又能让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

刘禅一生很是幸福,父亲刘备善于识人,给他选了一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优秀人才辅佐他。

刘备在给刘禅的遗嘱中说:“汝父德薄,不可效也。”大概是指伐吴一事告诫刘禅。阿斗17岁继位后,遵照刘备的遗训,尊奉诸葛亮如父亲,大小政事悉数委托诸葛亮。诸葛亮拥有刘备在世时所没有的大权,对内掌权,对外用兵,阿斗从来不曾掣肘,不曾怀疑。

刘禅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自己既然没有治国安邦的本事,就别去干扰“相父”了,只做一些礼节性的事务吧。

别小看这个动作。换了别的国君,大可因嫉妒,而萌生杀意;大可因听信谣言,而排挤诸葛亮;大可因嫌诸葛亮啰唆,而将他撤职;大可为了让自己掌有大权、为了让宠信的宦官呼风唤雨,而这样那样。但是,阿斗没有。不像曹操忌杀谋士,不像孙权会羞辱老臣,阿斗无能,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交给诸葛亮。而这样也就够了。

刘禅信任诸葛亮,也信任“相父”举荐的贤臣,如蒋琬、董冗、刘攸之等人。在北伐期间,这些人为诸葛亮巩固后方,使他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死后一直到公元251年,国家平稳无事,都是这些人的功劳。诸葛亮死后17年,国家大政方针都不曾改变,也就是说刘禅并不因为诸葛亮过世而别出心裁,妄动胡为。等到诸葛亮荐举的继任者相继过世,宦官董皓才开始专权,此时已是公元258年,离亡国只有5年时间了。

刘禅投降后,还有个“乐不思蜀”的典故。也正因为他没心没肺,麻木不仁,随遇而安,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便什么都无所谓了,才使得司马炎对他十分放心,封他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奴婢百人,此后又过了7年的快活日子,才去世。

刘备奔波一生,为什么?司马懿装疯卖傻为什么?还是为活着,为君临天下!刘禅傻人有傻福,别人千方百计努力争取的,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难道对我们没有什么启发吗?

后世人中十有八九对刘禅嗤之以鼻,自然许多老板也不愿意沦落到那种地步。

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聪明人明察秋毫,反应敏锐,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在心里,总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才肯罢手,往往心力交瘁,筋疲力尽;糊涂人把什么事情都能看开、看淡,反应迟钝,反而活得潇洒自如,轻松自得。

实际上,职场中的许多事不必看得十分真切,更不必都装在心里。装傻是解脱烦恼的最好办法,这样,你才可以集中精力去想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将精力耗费在如何应对别人身上。有些人活得累,事业无成,就是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别人身上,轮到自己做事时,反而没有精力了。

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精明的老板往往让自己表现得有些糊涂,他们深知这才是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