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批评语言,因人而异

批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领导者说了些什么,而是取决于领导者怎样说和在什么场合说。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就批评的对象而言,我们应该区别他的职业、性格、年龄、知识和阅历水平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不同的职业应该有不同的批评要求,比如说,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业,批评就应该严厉一些;而对于一些要求员工自由发挥程度较高的职业,批评则应注重于启发引导。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外倾型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内倾型性格则孤僻恬静,处事谨慎。对他们,领导者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对于前者可以直率,对于后者则需要委婉;对于前者谈话要干净利落,对于后者措辞要注意斟酌。至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格类型的人,可以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的批评也应该有所差别:年长者应用商讨的语气;对于同龄人则可自由一些,毕竟彼此的共同点较多;而对于年轻人则应多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批评,促使其提高认识。比如:对年龄大的人称呼前加上谦辞,显得郑重有礼;对年少者用“小×”来称呼,以增加亲近感,就能增强批评的效果。

知识和阅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于水平高的人需要讲清道理,必要时只需蜻蜓点水,他便可心领神会。对于水平低的人必须讲清利害关系,因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奥秘究竟怎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词句,只能使其如坠五里云雾,辨不出东南西北。

总之,批评的对象和内容要准确,批评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大千社会的人们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因素,批评的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