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人应该清楚,上司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可以决定你是否拥有这份工作,你的升迁甚至你的情绪。身为中层领导者,要想继续升职、加薪,就要好好考虑一下跟上司的关系。上司就是你第一个要服务好的客户,他高兴了,你才会有好日子过。
那种看见上司如同老鼠见了猫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因为他们永远在上司的视线之外;作为中层领导者要有自觉性,主动跟上司交流“套近乎”。如果上司不了解你的意见和想法,他又怎么可能慷慨地给你提拔的机会呢?不过,和上司套近乎要注意场合和方法,否则你会适得其反。
杜义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主管,他工作一直很努力,业绩也很突出,而且和上司、同事的关系也处得非常融洽。某天他和经理一起出差回来,一路上他们的谈话滔滔不绝,聊得很投机。当上司得知杜义是外地人时,真诚地对杜义说:“在这里工作,大家都不是外人,你就把我当成你的朋友,有什么话,就直接对我说。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我能帮你的,我尽量帮你。”杜义听了上司的话后很感动,拉着上司的手说:“我在外面已经工作好几年了,这是这几年来最让我感动的话了,从今天起,我一定好好工作。我就叫您大哥吧,正好我也没有大哥。”上司听了,微微地一笑。
身在职场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只不过是上司对下属关心的一个表现,但杜义自己偏偏多想了,觉得自己在外那么多年,有人这么关心他,而且还是他的上司,感觉自己好像有了归宿一般,所以,听了上司的一番话激动得一晚都没睡着。
第二天,杜义有个文件要交给上司,他见了上司顺口就叫:“大哥,您看我的方案对吗?”上司当时愣了一下,所有的同事都转过头看着他俩,杜义得意地说:“我和上司昨天刚拜过把子。”其他同事都没有说什么,低下头去继续工作了。
上司把杜义叫到办公室,说:“我们之间的交往再深,你也不要在同事面前表现出来,这样对我们俩都没有什么好处,将来我如果重用你,他们会说我滥用私情,你明白吗?”顿时,杜义觉得脸发烫……
这个实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同事面前表现出和上司的亲密关系,甚至于和上司拉帮结伙,如果上司对你不理睬,同事会觉得你是在讨好上司!如果上司积极响应,同事会觉得你们私下里的交往很深,以后你在工作上有了成绩,他们会说是你和上司深交的结果。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称呼的变化当然也会反映在工作环境里。中层领导者如何称呼同事和上司才最合适?估计很多人都琢磨过。称呼得妥帖,不仅可以处理好与同事、上司的关系,还可以为自己赢得不少印象分,为职业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职场中人以下面三种方式相互称呼。
(1)在有欧美投资背景的外企中,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你别出心裁地用职务称呼上级,反而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你虚伪。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你不妨也取个英文名字。
(2)在一些国有企业和等级观念较重的韩资、日资企业,最好以行政职务相称,能表示对对方的敬重。现在大家比较常用的一个词是“总”,实质上这也是对职务的简称。许多的国内企业对上司的称呼都还没有脱开姓加职务的套路,比如:“李总”、“李处”、“李经理”,等等。有的地方,下属如果和上司稍微熟悉一些,会叫他“头儿”,很多时候也加上姓。其实“头儿”也只不过是职务的变种称呼而已。至于下班后,你当然可以叫他老板,也可以叫某董。但是,在公司的时候,你一定要称他为“董事长”,要是你跟董事长关系比较亲密,能够称兄道弟当然更好,前提是在非正式场合。如果在正式场合这样做,一是可能会让上司没面子,二是这么明目张胆地叫肯定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3)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如:学校、文化公司,培训机构等大家习惯以“老师”相称。这个称呼能表达出对学识、能力的认可和对对方的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单位职业人的青睐。此种称呼,也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表达方式。
总之,一个企业以什么类型的称呼为主,与企业的管理风格、企业文化有紧密联系。在称呼出口之前,还是先考察考察为妙。恰当地称呼上司,有利于和上司顺畅地交流,同时还能为你赢得上司的好感,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