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过:“企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既然人才资源是如此重要,那么作为一个中层领导者就必须具备知人善任的能力,让各种人才都为己所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用人艺术已经成为领导者磨炼内功,改善经营,不断地增强内部活力和外部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孙膑兵法·战略》:“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人,被放在了第一位。的确如此,正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社会,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改变者。无论在什么时候,人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战国初期,魏国首位国君魏文侯是位比较有为的国君,他将百姓看得很重。
有一年,魏文侯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按照魏国条例,每年年底,各县都要向朝中进贡。这年年底,有个大县的进贡物品竟然是往年的数倍。朝中大臣认为此事象征着国运昌盛,可喜可贺,但魏文侯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该县既没有增加土地,也没有增加人口,即使有一些新产业出现,也不可能征收到如此丰厚的进贡。于是,魏文侯认定,一定是当地的官吏为了邀功,增加了征收数量。如果不及时制止这种现象,各地官员一定会争相效仿,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影响魏国的兴亡。
第二天上朝后,魏文侯向众大臣讲述了他巡游过程中遇到的那件怪事。听完他的讲述后,众大臣并不知道国君的用意。魏文侯看到他们一脸迷惑的样子,正言道:“我之所以把遇到的这件事情告诉你们,是想让你们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依附所在。如果百姓不能够安居乐业,国家便会消亡。为了眼前的暂时利益而放弃了国家昌盛的大计,是不可取的。”
众大臣这才醒悟过来,深感君主英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短短的一句话就证明了魏文侯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
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正如同人才对企业的重要。一个缺乏人才的企业,正如一辆没有汽油的汽车,哪怕再豪华也不过是废铁一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呢?
其实,人才的含义很广泛。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就是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的人。因为企业是一个整体,由多个岗位组成,任何一个岗位的缺失都有可能给企业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企业中层管理者在认识到每个工作岗位重要性的同时,应该把每一个在岗位上有着优秀表现的员工看作人才,重视他们。
在识人方面,中国古代有句俗话:“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很多人在相马时,看到瘦小的马就认为此马不可能是千里马;相人的时候,知道他处于贫穷的状态,就往往误以为他不是人才。
战国时期曾为秦国变法图强的商鞅,本名公孙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却差点被“以出身论人才”的偏见所埋没和扼杀。
当时,魏国国君魏惠王在战国诸雄中,希望能够成就自己的一番大业,因此广招天下贤才。但魏惠王常被人的表象所蒙蔽,始终没有物色到真正的贤能之人。
魏惠王曾重用嫉妒贤才的庞涓,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贤才孙膑关入大牢,并将其处以“膑刑”。后来,孙膑施计围魏救赵,在马陵道设下了埋伏,歼灭魏军,致使庞涓损失兵将十多万,最终自己也葬身于乱箭之中。
后来,在魏国宰相公孙痤病危之时,魏惠王请其推荐后继者。于是,公孙痤便乘机向魏惠王举荐了自己的家臣公孙鞅,希望魏惠王能“以国事听之”,重用公孙鞅。
然而,魏惠王认为公孙鞅仅是一名家臣而已,就看不起他,也不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只当是公孙痤病重时的胡言乱语。
见魏王不以为然,公孙痤又建议魏惠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把他杀掉,不能让公孙鞅出走他国。一会儿说任用,一会儿又说杀掉,让魏惠王越来越不解,认为公孙痤的确是老糊涂了,对这件事就没有再过问。
公孙痤死后,魏惠王不但没有任用公孙鞅,反而又听信了许多嫉妒贤能的人所进的谗言,想要杀害他。公孙鞅听说后只好连夜逃命,投奔了秦国。
公孙鞅到了秦国后,将其霸道之说献策于秦孝公。当时,秦孝公也正图计称霸天下,因而公孙鞅的计策正合其意,所以对公孙鞅大为赏识,任其为宰相,让他掌军政大权,实行变法。
在魏惠王眼里,公孙鞅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秦孝公却起用他掌管朝政,使他成为一个能让秦国励精图治的“大人物”。结果也证实了公孙鞅的能力,他实行的两次变法,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为秦国的富强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此外,公孙鞅还通过谋略和军事手段有力地打击了魏国,迫使魏国割地求和,魏惠王这时方才追悔莫及。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一匹好马因为表面的瘦弱就被错认为是一匹劣马;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只因为贫穷和没有地位而被认为不可取。
从公孙鞅的经历故事中可以看出,他的个人价值前后截然不同,以至于形成鲜明对比,缘于魏惠王和秦孝公对公孙鞅的出身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讲究出身、门第,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这恰恰是选择人才中的严重弊端,因此,有识之士多持反对态度。其实,除了一些富贵人家出身的人才以外,还有很多的确有真才实学的人,在他们还没有展现才华之前,都曾处于社会的底层,甚至处于三餐不继的贫困境地。
因此,英雄应该不问出处,贫困或出身低微,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如果根据出身来论人,有很多有才之士常常会被看成无能之辈。
所以,中层领导者会用人的一大重要表现,就是他用人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因人而用。反之,一个中层领导者如果用人拘于一格,没有变化,死气沉沉,那么就说明他是不会用人的。
作为中层领导者,要想避免因用人的过失而成为企业衰退的罪人,必须放弃保守观念,大胆地、灵活地用人,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
要做到不拘一格,大胆用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人才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而成的,对于已经任用的人才应当放手使用,为他们提供冲上云霄、战风斗雨的平台和机会。
(2)企业的发展完全在于用人才,而充分地用人才在于冲破原有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3)用人时,不应因为人才年轻没有经验就不任用他。如果总是拘泥于资格,那么被重用的恐怕都是那些两眼昏花的老人了。
(4)对于那些立下大功的人不要过分地看重其细小的毛病,对于那些忠心耿耿的人也不要太过于挑剔其细微的过错。
(5)提升得快慢,不能单凭资历的高低。如果其才能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就应该不限资历,越级提拔。
(6)高明的中层领导者更要善于使用冒尖的人才或天才。有人说,“人才源于胆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能够大胆使用、提拔下属,就可能会使其成为人才;反之,就可能会埋没人才。
作为一位有魄力的中层领导者,要想成功,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因此,“不拘一格”的关键就是要求企业领导能够冲破条条框框的陈旧观念,吸收现代企业“寓杂多于统一”的最高用人原则,尽量地避免排斥异己、唯亲是用,而应该以企业利益为重,因事设人,因材而用。
作为企业的中层领导者,不肯积极变革陈旧的规定,没有人才选举的科学标准,都是选人的大忌!舍弃“美玉”般的贤才而任用“顽石”般的庸才,如此行事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做用人工作,更“不配”做优秀的中层领导者!
同时,每一位能够做出招聘人才、用人等决策的领导者,一定不能允许由于人才的外表、背景、经济条件、教育经历、年龄等因素而冲淡你对人才才华的欣赏,不能让这些因素成为你眼中的屏障,在选拔人才时不要戴“有色眼镜”。因为在你选用人才时,一名所谓毕业于世界名校而炫耀跋扈、碌碌无为的“庸才”,或许很多时候根本比不上一名普通的勤奋、忠诚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