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首先必须干出一定的成绩,这是谋求晋升最过硬的资本。因为只有做出卓越的业绩,为公司赚取大利润并受到领导的欢喜。另外只有把工作搞上去了,说话才会有底气,才能得到上级的赏识,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
卡莉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时,曾3次要求到最容易出成绩的部门。第一次,她去销售部门,拓展了韩国的市场,获得了客户的尊敬和好评,这就是成绩。第二次,她去烂摊子的“接人部门”,把它调教得井然有序,营运成本大幅下降,取得公司高层的一致赞赏,这也是突出的成绩。第三次,她去分离出去的新部门做销售,在她的努力下,业务增长率由原来的8%~10%,上升到年增长60%,年营业额扩大到300亿美元,这更是一大直观的成绩。有了这些成绩硬指示,高层领导越来越赏识她,不断地提拔她,最后她当上了世界500强之一的惠普公司总裁。
是啊!只有强大的实力才是你晋升更高待遇的资格,但是偏偏有一些人就是不明白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那类人总喜欢摆老资格,以此来寻求更高的待遇。
某个单位的领导,在岗位上刚干了一届,成绩不大,群众意见却不小。换届的时候,这个领导觉得自己资格老,找到上级要求享受更高级的待遇,他刚开口说话,上级拿了几封群众来信出来,说:“信中说,群众反映你工作飘浮,存在着严重的‘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希望上级把你调走。我们正准备找你谈话呢,晋升的事你就别谈了吧。”上级的一席话,说得这个领导很没面子,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另外,为公司做出成绩、立下汗马功劳的那些人,必定是聪明的,在巧干和蛮干两者中,他们必将选择前者。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真理,即落实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在民谚中,也有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说法。《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情节:女主角黄蓉被一个巨大的海蚌夹住了脚,费了很大的劲也掰不开,结果抓了一把细沙放到蚌壳里面,蚌就自己打开了,因为蚌最怕的就是细沙。
可见,巧干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并找到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巧干既减少了劳动量,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之中我们应该常常问问自己:“我只是在拼命地工作还是在聪明地工作?”要知道,不论何时,仅仅有拼命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聪明地工作,创造性地工作,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如果你有智慧,请奉献你的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请奉献你的汗水;如果两者你都没有,就请你离开公司。”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对于中层领导,什么是上级领导最看重的能力,什么是我们发展的关键。那就是智慧!智慧型的管理者是组织和领导最看重、最需要的。或许有的人会问:“难道勤勤恳恳就不被领导欣赏吗?”当然不是。勤奋的下属到哪里都会被领导看好,而踏实勤奋也是一个好中层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想成为被领导重视和欣赏的下属,就必须是智慧型的人。因为下属可以为企业解决难题,创造更大的利润,这样的下属领导怎么能不重用呢!
很多受领导欣赏的中层领导者,在工作中贡献的绝不只是汗水,更多的是智慧。最好的中层领导者绝不是“死干活”、流血流汗、老黄牛似的干部,他们更懂得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老黄牛”式的汗水型中层领导者已远远跟不上组织的需要了。组织最需要的是超越了汗水型的智慧型中层领导。所以,如果你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工作,还是只管埋头干活、不知低头思考的话,那么你的前途也就只能是“数十年如一日”,很难有更大的发展。最好的中层领导是智慧型中层领导,他们绝不会“死干活”,而是懂得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无论是面对上级派下的难题,还是下级呈上来的困难,他们都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使之迎刃而解。他们属于巧干、能干的那一类人。
或许有些人会产生疑问:“难道不需要踏实勤恳地工作,单凭投机取巧就可以成功?”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运用智慧和投机取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态度。运用智慧会帮你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而投机取巧只会害人害己,对谁也没有好处。优秀的中层,必然是勤奋的人,但是,在勤奋的基础上加上智慧,才能成为真正一流的中层。我们发现,最好的中层总是有一些创意和智谋来帮助他们走上成功的巅峰。这些创意和智谋,就是来自于他们不凡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则来自于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中层呢?
要想成为一个智慧型的中层领导就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时刻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因为智慧来自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整天坐在办公桌旁的人,眼光只能局限于小范围,而好点子、好方法多是来源于工作现场,所以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领导,才能够拥有不竭的智慧之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来自对知识的终生不渝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