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办事要有缜密的思维,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遵循的原则都仔细考虑一遍是十分可取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论办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但是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时候我们求人办事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比如说,有个人想为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儿子找份工作,而这个人的表哥就在某个机关单位当领导,于是此人就想借表哥的光为儿子谋个差事。这位表哥得知亲戚的心意后又多方考察,知道自己的侄儿确实有才华,然后他就想自己是应该“举贤不避亲”呢,还是“避亲”?其实,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帮侄儿一把,因为侄儿具备那种能力。这就是灵活性原则。只要能得到“双胜无败”的结局,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就用什么样的姿态。
原则也是由人制定的。实际情况千变万化,我们不能死守原则和教条,那样只能把事情办死,我们自己也会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临终时,劝诫赵王不要重用他的儿子赵括,因为赵括虽精通兵法,却只会纸上谈兵。后来,秦军无法突破廉颇的防线,便到处扬言最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还是让赵括当上了赵国的统兵元帅,最后赵括中了秦国大将白起的妙计,战死疆场。这一战,赵国死伤了40万精兵,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赵括之所以失败,就是死守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国时期的马谡也爱纸上谈兵。诸葛亮派人去镇守街亭,他主动请缨。因为街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再三叮嘱,必须在要道口驻兵。为了以防万一,除了派王平为副将之外,诸葛亮还派出了三支接应的兵马。可是马谡到了街亭,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又不听王平的劝告,不在当道屯兵,却屯兵在路边一座孤零零的小山上,像赵括一样信奉“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被司马懿打得大败。
不会变通,死守教条,不根据情况变化改变战略的人,通常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面对变化层出、意外不断的事物,只有跳出教条的束缚,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办事境界。
办事诀窍
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办事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灵活处理,不可死守教条,否则很难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