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松软、富于弹性的东西可以消减物体之间因碰撞或挤压造成的损伤。人际交往也是一样,交际时如果有一定的“弹性”,就可以缓冲彼此的矛盾,消除相互间的误会,给自己留下慎重考虑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有个“能人”,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夸耀自己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都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能一视同仁,要分等级的!”
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却未必如此。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固然很多,但心存二意、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好处的朋友当然也不少。
“对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能人”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这位“能人”就是根据这些等级来弹性地决定和不同朋友来往的密切程度和自己敞开心扉的程度的。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不断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那就是不管对方能耐多大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正直的“君子”才可深交。一般人经常被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所迷惑,常把别有用心的人也当成了好人,这是很多人无法避免的错误。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弹性”是指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交际策略,不能千篇一律。
1.和初次见面的人交往
因为是初交,彼此不怎么了解,心灵尚未沟通,过早的亲密很容易让人产生交际动机不纯或交际态度轻薄的看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别人打交道时总是“见面熟”,使人难以接受,其真诚程度往往大大地打了折扣;相反,如果在初次交往时过于冷淡,又容易给人以目中无人或老谋深算的感觉,使人敬而远之。
一般来讲,人们大多不愿与过于“老成”的人交往,因为和这类人交往总得带着警惕的心理,以防被对方捉弄。所以,在初次与别人交往时,应通过逐步接触,视了解的程度和是否可交的情况来确定交往的深度和关系的疏密。日常交际中,缺乏必要的了解就盲目走到一起的人常常酿成终身之憾,尤其是青年男女,在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性格、爱好、志向的情况下匆匆成婚而酿成悲剧的大有人在。当然,因过于谨慎而失去交友的良机也是让人遗憾的事情。在初次交往时,最聪明的做法是让你的交往带上“弹性”,有伸缩自由的余地,这样既能把握住良机,又能慎重、良好地进行交往。
2.在特定语境下的交往
人们进行交往总离不开语言。在某些特定语境中,我们不可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而应该灵活多变,可上可下,可宽可窄,伸缩自如。这也需要在言语交际中带上一定的“弹性”,这样有利于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动权。如别人要你对某事谈谈想法,而你又不清楚对方的看法,这时就不如利用不确定性词汇“也许”“或许”“可能”“大概”等来表述你的想法,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此表态有滴水不漏之功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词语的宽泛性和模糊性使话语带上弹性。比如某对男女相爱,别人问男方对女方有何印象时,男方如果不愿直言相告(这种情况多出于保密或性格内向等情况),可以说:“我对她总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这里,印象一词语义宽泛而模糊,“深刻”也没有什么量的明确标准,这样便使自己的态度带上了“弹性”,为日后进一步交往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办事诀窍
交际如果带上了一定的“弹性”,就可以缓冲彼此的矛盾,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还给自己留下了慎重考虑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