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分寸,恰到好处

求人办事,人情不能不重视。送礼是经营人情的一种常见方式。那么我们送礼时,送多少才算适合呢?送礼的多少与轻重,应视与对方的关系、送礼的目的以及受礼者的身份而定。求人办大事,礼物太微薄,事情就难办成;礼物太丰厚,受礼者迫于压力有可能拒收,事情就更难办成。

“送多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从礼物的数量多少、体积大小以及价格的高低来说,送礼还是讲究尺度的。一般社交场合,送的礼品要以小、少、轻为宜。“少”就是不求数量多,要求少而精;“小”指体积不宜太大,小巧玲珑;“轻”则指价格适中,不求昂贵。总的原则是充分重视礼品的精神价值和纪念意义。比如欧美人送礼,往往一束鲜花、一本书、一小篮水果均成敬意。送礼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而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而我们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要送就得送多些,送得货真价实,恨不得把超市里的商品全搬了去,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如果遇到对方不肯收的情况,送礼人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其实,礼物的多少与轻重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是精致美观、富有创意、富有价值的礼物,都能受到欢迎。比如很多农村朋友到城里串门,往往带上一大堆自家产的西红柿、黄瓜、小米、绿豆等,主人总是很高兴地收下。你能说这些礼物没有价值吗?

一位大城市的医生到一座偏远的小城去行医。一次他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民,没有收他一文钱。山民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才到城里,把柴送给医生。他不知道在城市里生活几乎用不到柴,他的礼物和他的辛苦难免让人觉得不合时宜。

但医生十分感动地收下了山民的礼物,后来,他向人讲述这个故事时总是说:“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贵重的礼物。”

一大捆荒山中的树枝,本来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但由于感谢的至诚,它成为了医生记忆中不朽的礼物。你能说它没有价值么?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你急于求人办事,所送的礼品也应与经济实力相一致。如果经济条件差的人给别人送比较贵重的礼品,会让对方受之不安;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送较为廉价的礼品,会让受礼者觉得送礼人小气或是看不起他。

办事诀窍

送礼品时,一定要分清轻重,拿捏好送礼的分寸再送出,否则很有可能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