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不被别人反复提及,就得先行道破。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是由美国近代杰出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发现的。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有一天,詹姆斯和卡尔森两人打赌。詹姆斯说:“不久之后,我一定会让你养上一只鸟。”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着说:“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是什么时候死的?”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们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但是,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
就这样,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效应为什么会存在呢?心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单得多。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使其主动去买一只鸟与笼子相配。
丽莎的困扰就源于一个鱼缸。
鱼缸是朋友送丽莎的礼物,很漂亮、很气派。丽莎将鱼缸摆在了客厅和餐厅交界处。此后,每每有人到她家都会问相同的问题:“你养的鱼呢?”
丽莎每次都要这样解释:“我从没养过鱼。”听了这话,朋友感到匪夷所思。久而久之,丽莎也解释烦了。
于是,丽莎开始养鱼了。从换水、喂鱼到添置各项物品,这些事情占据了她大把的时间,但没过多久,鱼就一条接一条地死去。终于,丽莎决定放弃,到处询问:“你家需要鱼缸吗?我免费送你。”
那几天,丽莎还将MSN签名档改为“被一个鱼缸牵着鼻子走”。
应用在沟通中,鸟笼效应启示人们,要想不被别人反复提及,就得先行道破,否则你就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