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效应:对方因你喜欢他而喜欢你

我在世界华人演说家俱乐部品牌课程《总裁演说智慧》中分享到:发自内心的喜好上每个听众。

运用自己人效应与人交往,可以使沟通更顺畅。

自己人效应,又叫做“亲和效应”,指的是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共同或者近似之处,而感到彼此更易接近,而这种彼此接近,一般又会让交往对象萌生亲切感,并更加互相体谅。

自己人指的是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比较亲近的对象,大体是指那些和自己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的人。这种共同之处,可以是血缘、姻缘、业缘、学缘和地缘关系,可以是兴趣、志向、利益和爱好,也可以是处于同一团体或者同一组织中。

在人际交往与认知中,人们常常存在一种倾向,也就是对自己比较亲近的对象会更乐意接近。所以,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要比一般人的好。这是因为,在自己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对交往对象属于自己人的这一认识本身大都会形成一种肯定式的心理定式,从而对交往对象表现得更加友好。而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人们更易发现与确认对方值得自己肯定与引起自己好感的事实。反过来,这一切又会进一步巩固并深化自己对对方原有的积极性评价。在此心理定式的作用下,自己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认知必定在其深度、广度、动机和效果上超过一般人之间的交往和认知。

巴顿将军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位统帅级的人物,不过“铁胆将军”的大名却比其顶头上司艾森豪威尔要高,也比其“上司的上司”马歇尔更高。拥有如此深厚和广阔的“群众基础”,要归功于他激励士兵奋勇杀敌的本领。他的这项本领可谓超乎寻常,让人啧啧称奇。巴顿很喜欢对士兵进行公开演讲,因为他很清楚,面对面地交流是联系士兵、保持信任与激发热情最有效的手段。

当时,大大小小的战前动员演讲数不胜数,每位将领都会,可是为什么巴顿的演讲能够获得那么好的效果呢?这是因为,除使用正确的激励因素外,他还非常到位地运用了“自己人”效应。

在著名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看来,听众对宣传者的肯定态度对提高宣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听众要是对宣传者持反感态度,就会削弱宣传效果。根据新闻传播学里的受众心理理论,人们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倘若受众觉得传播者在很多方面和自己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便会将他在心理上定位为自己人。

在演讲中,深谙此道的巴顿是怎样做的呢?他并未顾及身为一个将军的威严形象,也没高高在上地摆架子,而是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士兵。这种低姿态,反而加强了士兵们对他的认同感,让士兵们在心理上感觉巴顿与自己在一起,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己人效应可以使人们的沟通更加顺畅。要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前提是你要把对方当做自己人,让对方感觉你是在为他着想,从而让对方把你也当做自己人;此外,你还要设法套个近乎,使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缩短心理差距,让双方都处在自己人的情境之中;另外,还要强调双方的一致性,让对方感觉你是自己人,这样一来,你提出的建议才会更易于被对方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