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可糊涂,大事不糊涂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在经商中佯装愚笨,可谓一种成功商道。很多商人不懂得这一点,所以经常失败。

人一生不应过于精明,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宋代吕端和寇准同拜参知政事,吕端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寇准之下。他既不会钻营,又不会搞“小动作”,也不会开后门,整天总是乐呵呵的样子。于是,许多人暗暗地议论说:“吕端糊涂。”

宋太宗想拜吕端为相,消息一传出去,舆论哗然,不少朝官对太宗说:“吕端这样的糊涂虫怎么能担当宰相这样的重任呢?”

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拜相不久,叛将李继迁骚扰西北边境,官兵抓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太宗与寇准商定,准备将她在北门外示众斩首,以警告叛逆。吕端听说后马上找太宗说:“斩了他母亲,叛军李继迁就能捉到吗?如果捉不到,这样做更坚定了他的叛心。不如先把她养起来,我们就掌握了主动。”太宗听后拍一下大腿说:“要不是你,我险些误了大事。”

后来的情况果如吕端预料的那样,李继迁再也不敢放肆了。

人在大事上一旦糊涂就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成事之智存在于掩饰之中,因为亮出自己牌的人可能会输掉。当你的对手像山猫一样窥视你时,你要像棋手一样掩饰它,不要让任何人发现你的意图,不要让别人预见到它,也不要让别人阻碍或夸耀你的意愿。别看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也是“糊涂学”中的高手,关键时刻就看出他的城府来了:

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同执朝政。司马懿升做太傅,其实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入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便假装生病,闲居家中等待时机。

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唯独担心司马氏。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府辞行,实为探听虚实。司马懿明晰实情,就摘掉帽子,散开头发,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然后请李胜入见。

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病成这般。现在小子调做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

司马懿佯答:“并州靠近北方,务必要小心啊!”

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

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

司马懿笑了起来:“是青州来的?”

李胜心想:这老头儿怎么病得这般厉害?都聋了。

“拿笔来!”李胜吩咐,并写了字给他看。

司马懿看了才明白,笑着说:“我没想耳都病聋了!”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用口去饮,又洒了满床。司马懿对李胜说:“我不行了,可我的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

从此对司马懿不加防范。

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从此曹爽对我真的放心了,只等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点厉害让他尝尝。”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削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并不加害他。等局势稳定了,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后,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

司马懿,在人探视病情的故意糊涂,正是显示了他在夺权大业中的韬略。现代人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总希望他们聪明、机智、刚强、好胜和富于竞争力,谁要是教他的孩子笨拙、柔弱、退让、不争,那会被人看成是个十足的笨蛋。但是,人类痛苦和纷争的病根多数就是在乖巧过头、刚强过分中产生的。假如大家立身处世都朴实、厚拙、柔弱、不争,人们的生活必定幸福多了。

善于思考,出谋划策兼顾方方面面,给人以行事细密周全的感觉,做事不像聪明外向的人那样轰轰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推到胜利的台面上。缺点是机敏果断不足,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身手不够敏捷。用人者不能因为不喜欢这种人的谨慎,而随便否定他们的才能。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领导者不可掉以轻心而失掉聪明俊秀的人才。

事实上,无论怎样的领导都会喜欢那种“在无关小事上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