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也要懂得装糊涂

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够通过讲道理就能够讲得通,碰到别人无理的时候,我们要去据理力争吗?其实,有时候有更好的办法:

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招徕顾客。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赝品居多。

一天,一学生匆匆地来见于右任,说:“老师,我今天中午去一家平时常去的小饭馆吃饭,想不到他们居然也挂起了以您的名义题写的招牌。他们这是明目张胆地欺世盗名,您老说可气不可气!”正在练习书法的于右任“哦”了一声,放下毛笔,然后缓缓地问:“他们这块招牌上的字写得好不好?”“好我也就不说了。”学生叫苦道,“也不知他们在哪儿找人写的,字写得歪歪斜斜,难看死了。下面还签上老师您的大名,连我看着都觉得害臊。”

“这可不行!”于右任沉思道,“你说你平时经常去那家馆子吃饭,他们卖的东西有啥特点,铺子叫个啥名?”

“这是家面食馆,店面虽小,饭菜都还做得干净。尤其是羊肉泡馍做得很地道,店铺就叫‘羊肉泡馍馆’。”

“哦……”于右任沉默不语,装起了糊涂。

“我去把它摘下来。”学生说完,转身要走,却被于右任喊住了。

“慢着,你等等。”

于右任顺手从书案旁拿过一张宣纸,拿起毛笔,刷刷在纸上写下了些什么,然后交给恭候在一旁的学生,说:“你去把这个东西交给店老板。”

学生接过宣纸一看,不由得呆住。只见纸上笔墨酣畅、龙飞凤舞地写着几个大字:“羊肉泡馍馆”,落款处则是“于右任题”几个小字,并盖了一方私章。

“老师,您这是……”此学生大惑不解。

“哈哈,”于右任抚着长髯笑道,“你刚才不是说,那块假招牌的字实在是惨不忍睹吗?这冒名顶替固然可恨,但毕竟说明他还是瞧得上我于某人的字,只是不知真假的人看见那假招牌,还以为我于大胡子写的字真的那样差,那我不是就亏了吗?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坏了自己的名!所以,帮忙帮到底,还是麻烦你跑一趟,把那块假的换下来,如何?”

“啊,我明白了,学生遵命”。转怒为喜的学生拿着于右任的题字匆匆去了。就这样,这家羊肉泡馍馆的店主竟以一块假招牌换来了当代大书法家于右任的墨宝,喜出望外之余,未免有惭愧之意。

于右任没有据理力争,但是解决了假招牌的问题,而且还以“装糊涂”赢得了店家的歉意。由此可见,

说“糊涂”难得,除了要有一定的修养和雅量以外,还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艺术。不然,“糊涂”得不好,也会生发出事,使人不快。“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本来,领导者的头脑并不糊涂,但要表现出糊涂,这就得装糊涂。要使糊涂装得好、装得像,不弄巧成拙,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装法:

——装不知

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运用一个“懒”字,懒得去听,懒得去看,就是请你也不要去。不去听,就能耳不听,心不烦。如果听见了就装作耳聋,没听见;看见了,就装眼瞎,没看见。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当做一点不知道那样泰然处之,在嘴巴上真正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从不谈及。

——装不懂

对于那些因风俗习惯引起的一些问题,或者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些无伤大雅、无关大局的问题,最好不去过问,知道了也应装着不知道。如果别人已经发现你知道了,不能采用“装不知”的办法了,则可以采取“装不懂”的办法来应付,摇摇手,说声:“这个我不懂。”并不再追问。

总之,糊涂的技巧是一种成功之道,当然这是指小事情的小糊涂。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总之,不是原则性的大事,我们尽可以睁一眼闭一只眼,没有必要去“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