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人“三尺墙”

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要寻找出一点甚至多个自己在这一问题上做得不够或不对的地方。没有一个错误和自己全然无关,至少要尽到指导和监督的责任。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不要固执之见,应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体会,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体验,积极汲取其精华。消除阻碍和对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

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

张老夫人便修书到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

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真所谓:让一让,六尺巷。

退让不是懦弱可欺,相反,这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处变不惊,进退自如。

这就是清代中期“六尺巷”的故事。人生在世,“进”固然不容易,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这是人们都明白的事情。可“退”也同样不容易,特别是有序有节的“退”,就更不容易把握。就好比上山与下山,各有技巧需要掌握,掌握不好就可能造成不堪收拾的后果。

明朝时候有个宰相叫严讷,很有智谋,也能体谅老百姓的疾苦。在和百姓的冲突中,不以强势逼人,而主动退让:

有一年,他打算为家乡修建一座宽敞的学堂。家乡的人听说后,喜在心头,奔走相告。可是学堂的地基中,正好有一幢破旧的民房,如不及时搬走,就影响全面施工了。

那家人是做小买卖的,做豆腐,也兼着卖酒。主管盖房子的人找到他家商量,想用高价买下这所房子。可是那家却说:“这房子是祖传的产业,在我们手里卖掉不好,让人耻笑,出高价也不卖。”多少人给这家人做工作,就是做不通。

主管人便把这情况告诉了严讷。严讷想了一个办法,就使这家人主动献出了房子。

严讷说:“不用焦急,先动工兴建其他的房屋。”

破土动工后,严讷又特意吩咐主管人说:“不要难为那户人家。工地上每天需要的豆腐和酒,就不要到别处去买了,一律到那户人家去买,要什么价给什么价,不打折扣,而且要及时付款。”

人们不知道严讷宰相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议论纷纷。有的说:“严讷这个宰相,也是个窝囊废,一个卖豆腐的,他就没法对付了。”

主管人按照严讷的嘱咐,一些吃喝用的东西都到那家去买。

那家人一看来买东西的人突然多起来,招待格外殷勤,每天忙得透不过气来,很快又雇了人帮忙。

来帮助修建学堂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那户人家卖豆腐卖酒赚的钱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添置的家具增加了好几倍,储存的大米、豆子堆满了屋子,连插脚的地方都快没有了,而买卖还是一天比一天兴旺。夫妻俩开始为房子的狭小简陋而发愁了,不得不商量解决的办法。丈夫说:“咱赚了这么些钱,多亏严讷宰相来盖学堂,当初不该不搬走。”妻子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咱写一张契约,把房子献出去,他还能再跟咱计较?”

他俩把商量好的办法告诉给盖房的主管人。主管人上报给严讷。严讷对主管人说:“不能白要他的房子,可在附近找一所房子调换给他,找的房子比他家原来的要好一些。”

房子很快找妥了,那家人非常高兴,没几天就搬走了。

看了这个宰相的做法,我们应该明白:要学会以退为进。给人以空间,就是给自己留机会。当你处于弱势时,要忍住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暴露自己,而要凭借着良好的外界形势,壮大自己的力量。当然,在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强势的同时,还要学会装糊涂,尽量掩饰自己表面的强壮,隐忍以行,以退为进。

“退”术中的学问是很深的,它可以给敌方造成一种假象,可以使自己聚集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多的时间,以便在适当的时间发动更猛烈的攻击,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几百年的沙皇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都不十分有利。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列宁为使自己的新政权获得必需的稳固时间,保卫最基本的革命果实,毅然决然地决定与对自己形成强大威胁的德国签订了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将大片的俄国属地拱手割让给德国,以换取德国对其政权的承认和安全保证。

《布列斯特和约》在当时曾引起巨大反响,但其成功却是历史证明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屈辱的和约,有了这个以“退”为进的和约,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必需的稳定时间,确定了对国内的控制权。《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不到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便宣告结束,德国成了战败国,自然也就失去了许多权力。

列宁又不失时机地向全世界宣布,废除与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收回俄国丧失的领土和权力。列宁这招以退为进的棋到这时才宣告结束。

可见,让人“三尺墙”,为彼此的冲突保持了“缓冲地带”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