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物欲所累,不要为物失“节”

俭朴是一种传统美德。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教育儿子司马康说,古今以俭朴立业闻名,以奢侈而自遭败落的事例多得很,你不但自身要俭朴,而且还要以此训教你的子子孙孙,使他们也懂得我家先辈传统的俭朴家风。

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些人难以安于现状,安于平淡,安于简单生活,甚至因此而使他们失去了低调做人的本色。从这一意义上说,要想做到姿态上的低调,必须首先做到心态上的低调,而后降低过高的期望。

不少人对生活有一些过高的期望:拥有宽敞豪华的寓所;争取更高基础上的社会地位;买高档商品,穿名贵皮鞋;跟上流行的大潮,永不落伍,等等。

这个社会物欲横流,几乎很少人会去在乎人情冷暖,只在乎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于成龙却认为钱财是小,失节事大: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被擢升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嘱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人不解地问他:“萝卜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他回答道:“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的时候,以用糠杂米野菜为粥。”即使有客人来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他对客人说:“我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济灾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更多的灾民会渡过难关,存活下来。”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自奉简陋,每天只吃青菜佐食,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于成龙喜欢饮茶,考虑到茶价很贵,他不愿意多破费,便以槐叶代茶叶。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一年下来,把那棵树都快摘秃了。

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的江南民俗大为改变,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于成龙好微服私访,每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不得不有所收敛。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僚吏来到他的居室,见这位总督大臣的遗物少得可怜,而且都不值钱。床头上放着个旧箱子,里面只有一袭官袍和一双靴子,大家忍不住唏嘘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那一天,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二十里,哭声震天,竟淹没了江涛的声音。

当年,康熙帝巡视江南,沿途所延访的官吏,无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

康熙帝不无感慨地对随行的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敢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

贪图物欲对于一个人来说危害很大,会让人沉浸于物质生活享受之中,消解斗志,不思上进,如此久而久之,既有的物质生活尚且难以为继,而未来的美好生活就只能成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奢侈者如果仍然一味巴望“美好生活”,那么,或贪或盗也就在所难免了。而且纵观历史,凡是“挥金如土、奢侈无度”的人的下场没有几个是好的。

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应该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不该取得的则当毅然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课题:学会放弃物欲。一个和于成龙恰好相反的例子就是和珅了: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据记载,和珅聪明能干,相貌俊秀,好察言观色,善于见机行事,又会逢迎讨好。因此他平步青云,甚得乾隆皇帝的宠爱,从一个小小的文生一路飞升到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可谓位极人臣。

和珅位居高位后,广罗党羽,排斥异己,不择手段聚敛财物。

乾隆晚年陶醉于文治武功,自处安逸,喜京剧声色,又连年用兵,大兴土木,四处巡游,耗资巨大。和珅遂乘机大饱私囊,此可能是其家财的主要来源。加之全国贪污风盛行,各地官员争相行贿和珅,以求保护;各级将领甚至克扣军饷,用来行贿;士大夫欲往上钻营者,亦投其所好。和珅贪得无厌,自由出入皇宫,见所喜好之物,直取之而去;四方贡物,上者送和珅,次者方入宫中。其党羽、家人甚至差役,亦到处招摇撞骗,贪污受贿。

和珅的贪得无厌引起了很多人的嫉恨,嘉庆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办和珅,并列举了和珅的几大罪状,和珅也在乾隆逝世半个月后,在狱中悬梁自尽。

和珅为官二十余年,擅权纳贿,贪赃枉法,生活奢侈,但最终是祸国害民又害己。

和珅为了“死不带去”的钱财失去了节气,所以惹得一世骂名。

不过随时代的不同,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完全可以比过去过得更好,但是每个人应学会“量体裁衣,看菜下饭”,依据自身的实力,审慎地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切不可奢侈浪费,为物质生活所累,丧失做人的美德。

简化生活,无疑可以改变这些过高的期望。富裕奢华的生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并不能相应地给人带来幸福。如果我们降低对物质的需求,改变这种奢华的生活目标,我们将节省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轻闲的生活会让人更加自信、快乐、轻松,并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

人可以有物欲,但是更要有气节,我们要丈量好其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