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守拙是一种大智慧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引火烧身。藏,即是隐藏自己的一些真实情况,使之不被对手察觉,这样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秦朝时期的大将军王翦就是一个善于消除人疑心的人: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先进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念念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王翦借“良田”打消秦王的顾虑,将自己在秦王虎视眈眈的眼皮底下藏起来,不得不说是高明之举。《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这可能是许多人不会想到的,因为许多人一旦有得意之处,就巴不得立即炫耀。

一个人拥有很好的天赋,比别人聪明,能胜任更多的事,解决别人所不能的事,这固然是件好事。这种人一般也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总是表现得很聪明,却不是一个有大智慧人所为,而只能说是小聪明;偶尔故意露出一些缺陷,可能更为明智。藏巧,显示出大智慧。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适当保留,只能让你加倍地完善。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珍贵。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藏,要会藏,能够像王翦一样“借物藏心”是最稳妥的办法。